随着演员的表演,舞台上成片的山花渐次开放,树的枝叶根据演员情绪摇动……一台运用d3及交互技术打造的数字媒体吉剧《山魂曲》即将上演,日前,记者与该剧总导演、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晓明深度对话,揭开了这部吉剧如何将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相融合的过程。
创新技术——
打造“不落窠臼”的吉剧
如何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发挥数字媒体的优势?作为从著名画家转型为电影导演、再到“跨界”执导吉剧的王晓明说,“数字媒体技术的长处就在于它的综合性与宽泛性。”王晓明坦言,只有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将数字媒体技术与吉剧艺术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吉剧更加贴近年轻观众。
王晓明认为,高科技已经进入到各个领域,艺术也不例外,数字化的介入,为艺术创作拓展了空间。比如,舞台上的树与花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然后运用d3系统投影在需要产生交互感的布景之上,就会令布景可控,吉剧的舞台上由此被插上“高科技翅膀”。
创新剧作——
塑造“不一样”的杨靖宇
《山魂曲》是吉林省艺术研究院规划、策划的抗战题材作品,试图塑造一个“不一样”的杨靖宇将军。《山魂曲》的唱词是由王晓明撰写的。在从事导演工作的十余年时间里,王晓明创作了数十首诗词和30余首歌词。王晓明说,“吉剧的唱词以板腔体为主,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经过反复琢磨,王晓明终于找到了板腔体的窍门,有意思的是,因为“不是趟花走来,身上没有粘过花粉”,他写的唱词犹如一股清流,令业界称赞。
创作团队——
走出院团合作新路
采访中,王晓明不止一次地提到创作团队的合力对一部创新吉剧的重要性:省吉剧团多位演员在录音棚里帮助吉艺学生录制唱腔小样;吉艺音乐学院的几位青年教师讨论唱腔音乐创新常至午夜;CG团队绘制、渲染舞台场景一连干几个通宵……在谈到《山魂曲》预期效果时,王晓明说:“《山魂曲》由吉艺戏曲学院与省吉剧团联袂排演,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戏走出一条院团合作的新路,更希望《山魂曲》为吉剧的振兴吹来一股清风。”王晓明表示,《山魂曲》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细节处理打动观众,特别能吸引年轻观众走近吉剧。(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