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上海越剧院的《双珠凤》《玉蜻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宁波市甬剧团演出的《田螺姑娘》,儿童剧《囧囧猪》《狮子王的故事》……一场场高质量的艺术节目就在百姓家门口的广德湖剧院上演,让广大村民感受到了高雅艺术的魅力,享受到与城市接轨的文化服务。
图书室、培训室、篮球场、健身路径、乒乓球室等丰富多样的文体设施遍布各个乡村、社区,无论白天、晚上,处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腰鼓队、合唱队、书画社、越剧团……90支业余团队遍布城乡,“一村一品”让更多的村民找到了展示一技之长的舞台,有了精神上的归属感。
植根地域特色文化,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平台,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近年来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圈”,成功创建全区首个市级公共文化示范区,让百姓从参与文化、享受文化中提升获得感。
不留空白的“文化地图”
简约时尚的建筑外观、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2013年,投入1.25亿元新建的集士港镇文体中心正式使用,整个文体中心占地25亩,建筑面积16800平方米,内设影剧院、游泳中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健身馆、台球房、舞蹈房、文联活动室、培训室、展示厅等,设施齐全、资源集中,方便百姓活动。文体中心室外的场地更加优雅开阔,小桥流水和亭子回廊连接起文化广场、沿河休闲公园和门球场,其中文化广场7686平方米,建有固定舞台。
4年来,作为全镇的文化地标,文体中心的广德湖剧院让集士港人与高雅艺术实现了无缝对接。古典音乐会、芭蕾、话剧等常态化演出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欣赏能力的观众。
除了高雅艺术,广德湖剧院也是草根实现文化梦想的舞台。每逢重大节假日,镇里热闹的晚会就开始了。晚会节目由各村、社区、学校选送,演员皆来自民间,届时各文艺团队的粉丝都会来捧场。由集士港镇打造的“田螺姑娘”文化艺术节也掀起了一个节日热潮,百姓们可以欣赏节目也可以参观传承基地,生活多姿多彩。
家住明馨社区的诸女士很希望女儿能多接触高雅艺术,现在家门口的剧院满足了女儿看大戏的愿望,家里的生活品质也提高了。祝家桥村的郑阿姨则更高兴,作为票友能隔三差五看个越剧、甬剧,幸福感特别强。“像年轻人看偶像的演唱会一样高兴!”郑阿姨兴高采烈地说,前不久她还在广德湖剧院见了她的偶像、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锦文。
明心文艺队的王凤英第一次登上广德湖剧院的舞台时,面对台下黑压压的800多名观众,紧张多过了欣喜。“从前都是在自己搭建的小舞台上表演,一下子那么多灯对着自己,刚开始的动作还有点僵硬。”王凤英回忆,然而现在,她对这个舞台再熟悉不过。“村级文艺团队能登上这么高大上的舞台,特别骄傲。”她说。
这是一张以集士港镇文化中心为核心,不留死角,在各村、社区全覆盖的文化阵地分布图。目前,镇里的村级文化设施已全面普及,全镇19个村建有篮球场28个、健身路径72条、门球场3个、排球场19个、羽毛球场2个、农家书屋18个。晨晚练点、体育俱乐部实现各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并建成文化礼堂村7个,还有两个正在建设中。
投入1000万元、占地面积100亩的集士公园是与镇文化中心相互呼应的一个大型活动场地。公园带有固定舞台的广场可容纳几千人同时活动,还有两个灯光篮球场、两个门球场、羽毛球场,是广大群众活动休闲的好去处。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花木掩映的白鹤公园中1.2公里的健身步道,每到晚上和周末也都格外热闹。
推进民办博物馆建设、丰富镇图书馆和各基层点的图书、对文体中心进行灯光装饰方便夜间百姓活动……2017年,集士港的文化版图将更加精彩。
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的惠民大餐
作为全省首条城乡演出院线启动之地,广德湖剧院的运作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受到各方瞩目。这一全省试水的文化惠民与文化消费引导相结合的工程,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城乡演出院线的模式由具有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宁波文化演出公司和乡镇剧院组成,通过以城带乡,建立统一的专业管理平台、演出采购平台、票务流通平台,促进城乡演艺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乡镇剧院的一体化经营管理。集士港影剧院便是首个加盟演出院线的乡镇剧院。
“城乡演出院线以统一管理剧院、统一安排剧目、统一低票价运作的模式展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院线的经营提高了剧院的场次利用率、降低了演出成本和票价、提升了演出品位,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城乡演出院线负责人徐曙鸣说。
在集士港镇,广大群众除了能以较低的价位看到高雅艺术演出,当地政府每年还投入100万元发放公益卡,加大群众低价看演出的受惠力度,使城乡演出院线的公益色彩更加浓厚。
3年多来,广德湖剧院每年安排50场艺术演出,葡萄牙国家管弦乐队、韩国大邱女子乐队、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法国爱乐乐团等轮番登台,使城乡百姓得以长期接受艺术熏陶。“刚开始,芭蕾、音乐会演出的上座率不高,现场秩序也不是很好。如今,无论台上、台下,互动都特别好。”有观众评价。
除了院线演出,乡镇影院全年放映电影280场,农村公益电影500场,实现每村每月至少看1场电影。
“周日文化”是集士港镇又一个常态化的公益活动平台。至今,全镇已举行了360个“周日文化”活动,涵盖文化讲堂、周日义工、周末剧院等多项内容。“周末活动越来越多,形式也很多元,让周末在家待不住的人有地方玩、有地方学、有地方看,真的很方便。”“周日文化”义工胡春燕说。
“书香集士港”建设近年来也在全面推进中。镇图书馆面积550平方米,藏书2.1万册,各类刊物110余种,内设报刊阅览区、少儿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实现了与宁波市鄞州区图书馆通借通还,与新华书店共享书籍。目前,图书馆拥有持卡读者1566人,每月流通图书4900册,年接待读者1.5万余人。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读书沙龙、青少年俱乐部等活动。此外,流动图书馆、村级阅览室、企业阅览室等阵地的创建打通了百姓与书籍亲密接触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10月,以“善满集士港”为主题的首届“田螺姑娘”文化艺术节举行,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宁波市民间舞蹈展演、“探寻踪迹”宁波市画家走进广德湖主题画展暨《善若水·水汇港》集士港画册首发仪式、甬剧《广德湖田螺姑娘传说》首演暨经典戏剧汇演、“寻找真善美”田螺姑娘传说故事演讲赛、“善满集士港”文化志愿者专场演出等8项大型活动。文化节的打造不仅为基层群众送上了丰盛的惠民大餐,也打响了“集士港”的品牌,传递了“善”文化的精神。
90多支团队为“一村一品”增辉
毛爱飞是翁家桥村大头和尚演出团队的负责人,这支团队也是集士港镇第一批获得“一村一品”奖牌的队伍。大头和尚是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八代传承人马宝春是队伍的灵魂。在新年大头和尚祈福迎新活动中,大头和尚演出团队带着镇里其他20多支队伍走街串巷,给居民送去新春祝福。
夕阳红腰鼓队是活跃在集士港卖面桥村的品牌团队。每天早上,该村的公园总会响起动感十足的腰鼓声。队长陈翠娟提起腰鼓队,言语中充满了自豪。在她的带领下,这支平均年龄50岁的团队能舞出千手观音、百鸟朝凤等高难度动作,还不时变换队形,充满激情和活力,不少商家纷纷邀请舞蹈队外出表演。靠商演维持生计的同时,陈翠娟更热衷于镇上的公益演出,每年都为集士港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公益表演。
在集士港,像这样的团队如今已有90多支。镇里还成立了文联,内设7个协会,有会员150名;成立了天天文化志愿者协会,会员382名,其中拥有三级社会体育指导证书人员近150人。湖山书院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省优秀视觉艺术群体奖,并在宁波市展览馆举办了“视觉中国梦,农民书画行”书画作品展;翁家桥村被浙江省文联、省书协授予“浙江省书法村”称号。“这些品牌团队的组建和成长,为镇里文化氛围的形成、文艺精品的创作、一人一艺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集士港镇宣统委员虞晓晓说。
集士港对非遗的传承发展也格外重视。镇里命名并扶持了第一批7个“一村一品”文艺精品,如“田螺姑娘传说传承村”“浙江省书法村”“滩簧传承村”“四明民乐村”等。翁家桥村和集士港镇中学被列为浙江省级非遗“大头和尚”的教学传承基地。此外,宁波滩簧、酿米酒技艺、书法等传统文化也成为集士港镇万众村、岳童村等地的文化名片。
“打造文化名片对新村发展也是一条康庄大道。”万众村村党支部书记孙芳华说,自从万众村打响了“田螺姑娘”这个品牌,村里就汇聚了不少人气,来自各地的百姓和游客到传说发源地寻找印迹,为万众村开发乡村旅游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推崇田螺姑娘的‘善’文化,选出像田螺姑娘一样的好媳妇、好姑娘作为典型,为村民营造向善的良好氛围。”孙芳华说。
机制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焕发生机
场馆建起来如何运作,基层设施如何发挥效益,怎样吸引百姓参与文化建设,如何使公共文化资源更加优质均衡……这些都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需要破解的课题。近年来,集士港在探索公共服务模式的机制创新中,大胆试水,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集士港镇政府出台了《集士港镇创建市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规范工作的实施意见》《集士港镇关于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的实施意见》《集士港镇关于星光工程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集士港镇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七个一”项目的意见》《集士港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实施意见》《集士港镇关于加强村级文体工作考核实施意见》《集士港镇关于文体工作补助奖励实施方案》《集士港镇业余文体团队等级考核办法》等。
同时,集士港镇党委、政府积极做好文化“五纳入”:将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将文化工作纳入对村干部工作考核内容;将文化活动和图书购置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将镇里的公共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设施全部纳入文体中心统一管理。2014年到2016年,全镇文体活动和设施财政支出分别为330万元、370万元、450万元,这些政策和投入确保了公共文化建设有效推进。
借助“政府运作+市场承包+院线联盟”相结合的公建民营运行模式,镇文体中心除引进城乡演出院线外,游泳馆和健身馆由宁波威迪斯健身机构连锁经营,其他功能区块由政府运行。分散经营、统一管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节约了运行成本。游泳馆和健身馆虽然属于收费场所,但对老人实行低收费,在暑期对学生也实行低收费,同时每月1日、15日为免费开放日,极大强化了公共服务的属性。
每年送演出100余场、电影780余场、展览20余场、讲座30余场、图书1000余册,活动累计辐射人数超过150万人次……面对火爆的场面,集士港镇文体中心主任徐红辉表示,文体中心的运行模式通过政府搭台,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避免了文体中心闲置的现象,促进了城乡剧院、活动场所资源有效整合,使文体中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近日,集士港镇中心小学的王老师在集士港新华书店选了几本新书,然后直接把这些书“借”回了家,这些书最终都由镇图书馆埋单,“你借书我埋单”的服务让镇上的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借到新书阅读。
此外,集士港镇还在文化市场定期检查的基础上实行义务监督员制度,充分利用文化志愿者平台,调动义务监督员的积极性,对片区内的文化经营单位进行动态监管。近年来,文化市场抽检良好率也达到了100%。
镇政府还出台了对各类文体团队的奖励补助政策,按综合得分评定一级、二级、三级团队,并给予相应奖励扶持。对各村实行文体活动专项考核,对考核优秀的予以1500元至3000元的奖励。
在队伍分类培训中,镇文化指导员和文化站工作人员每年参加一次区级以上专题培训;镇级文体队伍和村级队伍骨干每年由镇政府组织至少一次培训,全年文体类公益培训达600余节课。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广大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也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了更多活力。(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