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娘经常跟我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我们的国家……”2月26日下午,这句出自儿童剧《傻子温达》的台词“现声”山东青岛方所书店。彼时,店内的书架下、过道间坐满了专注的孩子们,但他们并不是在看书,而是在“听剧”——听身着朝鲜族服装的青岛市话剧院演员们解读儿童剧《傻子温达》的故事来历和读剧本。绘声绘色的读剧、片段表演和互动提问,让现场的孩子兴奋不已。
“温达的故事来自邻国朝鲜的民间传说,这种有趣的读剧、听剧激起了孩子学习历史的热情。”家长张璐璐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孩子第二次参加青岛市话剧院的“读剧”活动。
在书堆中用声音演戏剧
2016年8月,青岛市话剧院首次以“读剧”的形式在青岛市图书馆“上演”了儿童剧《胡桃夹子》,借助艺术语言将剧中人物的性格、关系、故事呈现给小读者。这次活动让青岛的读者第一次接触到了“读剧”,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好评。
经过多年的创作演出,青岛市话剧院已经累计演出30多部儿童剧剧目,其中不乏一些中外经典剧目。“剧院想在此基础上尝试一种新方式,将戏剧艺术撒播到文化教育中去,‘读剧’这种演出形式在青岛应运而生。”青岛市话剧院总经理苗青说,孩子们可以通过“读剧”来聆听名著、阅读经典,从中获得精神动力和艺术启蒙。
在《胡桃夹子》之后,青岛市话剧院又将儿童剧《长袜子皮皮》《阿凡提》等剧目做了4场“读剧”活动。2016年12月31日,儿童剧《阿凡提》“读剧”活动分别在青岛书城和青岛市图书馆举行,连续两场均反响热烈,现场坐满了观众。“没想到观众如此热情,活动结束后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走,想和演员多待一会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苗青仍有些激动,“看来‘读剧’这种形式在岛城引发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潮流,它让戏剧走进书店、图书馆,也让阅读有了新体验。”
继儿童剧之后,都市情感剧《何事惊慌》也在去年12月以“读剧”的方式在青岛市良友书坊和观众、读者见面。
话剧走向市场前的试金石
“读剧”和传统的看话剧、听故事有什么不同呢?“读剧”是通过朗读戏剧文本(剧本)来展现剧情和塑造剧中人物性格,演员借助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字正腔圆的语调“演绎”剧目,给听者留下想象空间,引领他们感受戏剧的魅力。
“因为演员读的是演出剧目的剧本,而不是文学作品,所以相比于单纯的讲故事,‘读剧’更富有趣味性。”苗青认为,“读剧”基于表演者的台词功力以声音为表现手法来诠释作品,是一种很好的文学阅读方式。
低门槛、低成本和开放性,让“读剧”成为一部话剧正式面对市场前的一块试金石。据介绍,目前青岛市话剧院的“读剧”有儿童剧和小剧场话剧两种形式,前者根据当月上演的儿童剧剧目选择“读剧”的主题,以“读剧+演剧+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小剧场话剧则采用“读剧+演剧+座谈”的形式进行“读剧”,更注重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对戏剧的探讨——每次“读剧”结束,主创人员都可以获知观众的观剧感受以及他们是否愿意为这部戏埋单。
据了解,小剧场话剧的观众除了文学戏剧爱好者,还有不少初次接触戏剧的门外汉,听完《何事惊慌》后的艾小姐便是其中一位。她原本与朋友只是到书店逛逛、看看书,不料刚巧碰上“读剧”活动,便带着好奇心坐下欣赏。“演员读着剧本就能将听众的情绪带入剧中,很考验演员功力。”她说这种阅读形式使她回忆起在学校时读名著的场景,“今后的每一场‘读剧’我都不想错过。”
苗青很欣慰青岛观众接受了“读剧”,他充满信心地表示,剧院会在推广“读剧”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接下来,“读剧”活动还会走进社区、学校,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感受到“读剧”的独特魅力,更广泛地推动全民阅读。(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