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言,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对于文艺院团长远发展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很多时候说来容易,做起来需要决心,也需要智慧。前不久,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的吉剧《江姐》来到首都展演。江姐的形象早有歌剧、京剧的著名演员饰演在前,而这个剧团大胆起用了一位青春美丽的“江姐”刘杨。且不计较她演技是否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毕竟对于年轻演员来讲这当是日后的筹谋。眼下,这一个吉剧“江姐”倒是已让戏迷眼前一亮,该团“人才兴团”的举措更让人刮目相看。
当晚演出结束时,刘杨面对着京城媒体记者的采访镜头,大约是激动和兴奋,一再说“好比做了一场梦”。如她所说这一《江姐》并不是新创剧目,进京演出是吉剧四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最终在她身上实现了。吉剧《江姐》于1965年移植于同名歌剧,在音乐、唱腔都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容易被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所接受,但该剧跨省市的交流却不多,进京更是头一回。刘杨的唱腔温婉动听,扮相娴雅动人,表演功底扎实,被专家形容为吉剧第四代演员中的领军人物。
可又有谁知道为了圆好这场多年的梦,这位年轻演员付出了多少努力。她仔细向前辈学习继承,又 勇于突破——为了让当下年轻人喜欢上她演的江姐,刘杨先在揣摩人物上下功夫,她体会到尽管事件发生在六七十年前,江姐这个人物却离我们很近,仍与我们心灵相通——江姐是用柔软又刚强的心去融化别人,去激励别人。有了这样的角色定位,她在身段、唱腔上就作了很多新的处理:相对于以往一些演员亮相会亮得很硬,她故意亮得软一点,但亮得软不等于失去力度。在“五洲人民齐欢笑”唱段中,唱到末一句“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刘杨刻意把声音压下来、弱着走。这样,既表达了江姐身为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又不失她对亲人柔情的一面,如此细腻的人物表达,成功牵引着观众的心。为了《江姐》排练,身为“85后”的她放弃了同龄人周末的休闲娱乐。吉林省戏曲剧院党委书记罗成金言道,也正是看到刘杨演戏“走心”、肯吃苦,剧团最终让她挑起重任,担纲该剧主角。
发现人才固然重要,那么之前和之后精心的人才栽培则更不可或缺、决定长远,这一点对新兴剧种尤甚。回溯吉剧的发展历史并不平坦,吉剧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新兴剧种,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始创于1959年,是该省第一个吉剧团,肩负着吉剧创建、试验、创作和示范的重任,50多年来,他们创建了动听的吉剧音乐体系,感人幽默的表演程式,东北风情浓郁的舞美风格。可以说吉剧剧种命运始终和该团息息相关,它一路走过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创期、七八十年代扬名期,还经历了坎坷,90年代戏曲普遍不景气的困境期让大量吉剧人才外流、转行。终于在近几年走上复兴征途,特别是自2013年,吉林省启动“吉剧振兴工程”。
无论何时、顺逆境,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支撑,创新驱动始终要靠人才。正是瞄准眼下“振兴”的历史机遇,又着眼未来,这个剧院在狠抓剧目创新建设的同时,积极实施着“人才兴团”战略的举措,贯彻“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的中央精神。概括其经验在于:他们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执着的,如罗成金形容为“不惜代价去培养”“希望在十年之后在团里有人才可用,剧种的发展没有在我们手上被耽误”。探索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特别重视培养青年。聘请离退休人员回团给年轻演员上课排戏,并且与吉林省艺术学院等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以团带校培养学员。2014年送包括刘杨在内的团里多达11名演员一同到中国戏曲学院地方戏专业(本科)带工资学习,满足他们想继续深造的愿望。
二是剧目锻炼。吉剧团现有演员80多个,但能力突出的青年演员仅有一二位。为了重点培养生力军,从2010年开始,剧院安排刘杨在几部传统以及新编的重要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在《搬窑》中饰演王宝钏,《桃李梅》中饰演袁玉桃。2015年,凭借新编现代戏《站醒台》,刘杨入选文化部“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成为全国20名佼佼者之一。本次《江姐》中除刘杨外,还有年轻演员孙忠宏饰沈仰斋、兰梦饰孙明霞、范博豪饰华为。
三是跨剧种拜师。刘杨先后师从多位吉剧名家,几个月前更是拜在评剧名家、文华大奖和梅花大奖得主冯玉萍门下。尽管这种教学模式跨越了剧种界限,有些别出一格,这却是罗成金、冯玉萍、刘杨三方共同的想法。“相互的融合、吸纳,对年青演员,实在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教学模式。”罗成金考虑到吉剧在形成初期就有“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发展方针,新兴剧种应该向别的剧种多吸取营养,青年演员更是需要转益多师。冯玉萍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她认为戏曲各剧种是相通的,唱腔和音乐各有不同,表演程式、行当却是没有“界限”的,可以借鉴,而且吉剧的唱腔与评剧发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刘杨想学到老师身上的气质、舞台形象感等闪光点,冯玉萍则希望弟子刘杨撑起吉剧这面旗。
面临着戏曲政策、生态环境的重大利好与改善,各剧种的梯队建设普遍有着大好形势,而且已经摆上各个剧团的紧迫日程,尤其是新兴剧种。落实到具体院团与个人,则需要激发千百个刘杨这样的年轻人才对戏曲全心投入的热情,让他们大胆地担起责任、展示才华。也需要更多吉林省戏曲剧院这样的院团领导不惜代价、肯于投入、敢于实践,对青年人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