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反馈/客服|登录 |注册 主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吉林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
  • 业务咨询电话:
  • 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796855775
文化动态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笔谈
  • 发布人:吉林演出网 发布时间:2016-11-2
  •     中国梦引领新长征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观后


    苍茫的大地,苦难的大地,抗争的大地,燃烧的大地……这是幕启后在表演区呈现的视像。表演区后区平台上庄严肃立着数百名合唱队员,深沉、浑厚、雄亢的歌声如地火般升腾:雪山呼唤你,江水呼唤你,茫茫草地呼唤着你;冽风劲拂你,硝烟弥漫你,马灯篝火温暖着你;队伍跟着你,百姓随着你,北斗在前指引着你;军号吹着你,军心向着你,漫漫长路浩荡着你……在一连串叠加的意象中,合唱与情景表演《红旗飘飘》(贺东久词、董乐弦曲)唱响了文艺晚会的序曲。序曲中不断诉求、不断申说、不断强化的“你”,就是漫漫长路上飘飘的红旗,就是飘飘红旗上金光闪闪的镰刀加斧头——就是“军叫工农革命,旗号斧头镰刀”!

    80年前,那个伟大的长征是从于都河突破封锁线正式启程的,生动再现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长征组歌》(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也因讴歌“伟大”而伟大。借用《长征组歌》的一些主要唱段,支撑起《永远的长征》的结构骨架,成为这台文艺晚会在总体结构上的显著特征:第一篇章《红军不怕远征难》就以《突破封锁线》开篇,以《遵义会议放光辉》作结,从“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到“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奠定了这个“战略大转移”的完胜基石。在上述《长征组歌》两首分曲支撑的框架中,编创者选择了几曲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歌曲,重组精配充实着这一篇章。用郑律成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十六字令·山》配接《突破封锁线》,凸显出“迷雾途中”仍然昂扬着“刺破青天”之志;用《十送红军》(张士燮词,朱正本、王云之曲)和《映山红》(陆柱国词、傅庚辰曲)组接联唱,对比出“树树梧桐叶落完”与“岭上开遍映山红”;用《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陈亚丁、任红举词,时乐濛、彦克曲)铺垫《遵义会议放光辉》,衬托出“心中想念”到“万众欢呼”的伟大转折。在这一篇章中,唯一的舞蹈作品《血战湘江》是特别值得提及的。它以全新的舞蹈视象营造出红军“突破五岭抢湘江”的惨烈与顽强——在数百人密布的舞台上,编导将其营造成一条水宽浪急的湘江,演员波动的膀臂如急浪湍流;湍流中,有强渡的战士不断牺牲,又不断前赴后继;急浪里,还有敌军的炮弹密集落下,在演员仰身的翻动中形成一个个血腥的涡旋……这个从特定表现内容出发的舞蹈创意,在给观众以强烈心灵震撼的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第一篇章实现“革命磅礴向前进”的转折后,晚会进入第二篇章《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一篇章中用来支撑结构的,是《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核心立意在于“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配合“毛主席用兵”,编创者安排了与之呼应的《冷的铁索热的血》(王晓岭词、刘琦曲),在这段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中,我们听到的是今天的追问:“当最美的青春挽成涟漪,融进不息的江水里,谁能告诉我是因为什么,聚起向死而生的勇气;当最美的夕阳化作战旗,映在不灭的火焰里,人们都知道是凭着什么,赢得九死一生的洗礼……”这一篇章给人以最强视觉冲击力的,是舞蹈《泸定桥》。我们都知道,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舞蹈《飞夺泸定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斜挂半个舞台的铁索桥上,十八勇士以气势磅礴的滚翻、腾跃,展现了不畏艰险、无往不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作为无法回避又不可雷同的讴歌节点,这一篇章中的舞蹈《泸定桥》仍然是在舞蹈视像的创意上下功夫:粗硕的铁索由底幕向观众席延伸而来,“飞夺”的勇士们在铁索上攀爬、投掷、前行……这种“飞夺”视角的改变,在一种强烈的进逼感中,升腾起一种豪迈的大无畏精神,以新颖的舞蹈视像高扬起崇高的革命理想!

    《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第三篇章的标题。开篇首个节目便取自《长征组歌》的《过雪山草地》,因为正是这支分曲通过“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而诉说“革命理想高于天”。“过雪山草地”的草地,其实是“沼泽”。总导演杨笑阳除统筹整个文艺晚会,还特别在舞蹈节目的创意上下功夫。第一篇章的《血战湘江》、第二篇章的《泸定桥》和第三篇章的《沼泽》都是如此;三个作品的创意都体现出视觉形象的创新。舞蹈《沼泽》是一段表现红军女战士在草地跋涉的群舞,跋涉、沉陷、救助成为舞蹈的基本动态;但舞蹈视像的创新,在于象征草地的地布慢慢提起,舞者从地布的裂口处下沉,灯光的投射使舞者身陷沼泽的动态得到进一步的表现,从舞者的“静穆美”中体现出理想的坚定性。通过一个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活着走出草地》(赵大鸣词、张卓娅曲)的过渡,这一篇章导向了“会师陕北”。“会师陕北”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先行营造氛围,如同第一篇章“战略转移”中《十送红军》进行氛围营造一样,不过形成了“撤出赣南”和“会师陕北”的强烈情感对比:从“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到“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宣示了长征的胜利,宣示了中国工农红军走向抗日的最前线。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彦克、吕远曲)以合唱和情景表演的方式将第三篇章推向高潮。

    第四篇章题为《梦想照亮新征程》,所有作品均为这次文艺晚会新创,全部5首歌曲体现出选题精准、结构紧凑、乐思跌宕、精神昂扬。第一段领唱与合唱《永远的篝火》(屈塬词、印青曲)深情地诉说:“总有一段往事让你回想,总有一条长路让你难忘……总有一个高度让你仰望,总有一种信念让你昂扬……”第二段合唱《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王晓岭词、栾凯曲)坚定地说:“看那先辈的足迹,星星之火燃亮朝霞,浴火重生的儿女,红色基因传承光大……踏上强军的征程,烽火洗礼雷火锻打,斗志昂扬的将士,崇高信仰永葆光华……”第三段领唱与组合演唱《不忘初心》(朱海词、舒楠曲)感恩地诉说:“万水千山,不忘来时的路,鲜血灌溉出花开的国度,生死相依只为了那一句承诺,报答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倾诉……”第四段领唱与合唱《跟着你》(王晓岭词、赵季平曲)执着地诉说:“从没有像今天,离梦想这样近,东方醒狮的目光,执着又坚韧……”第五段,也是整个文艺晚会的终曲,合唱与情景表演《走好新的长征路》(赵大鸣词、王喆曲)眺望地诉说:“红旗漫卷走过万水千山,浴血奋战闯过雄关险滩……时代在召唤着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中国梦一定要实现!”实际上,第四篇章《梦想照亮新征程》就是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真正意义所在,我们的纪念是为了不忘初心,我们的纪念是为了传承基因,我们的纪念是为了坚定信仰,我们的纪念是为了全速启程——为了中国梦引领的新长征。

    笃信红色经典中的崇高与浪漫

    ——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

    欧建平

    金秋十月的首都,全军13个部队文艺团体的艺术家们激情澎湃,中央与地方10个文艺院团的艺术家们纵情投入,北京卫戍区某部的数百位战士们倾情加盟,海淀实验小学和宋江武术学校的师生们全情配合,以《永远的长征》为主题,在宏伟的人民大会堂,上演了这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全场观众此起彼伏的鼓掌声和赞叹声不仅说明了他们的身心受到主旋律的浸染和正能量的注入,更证明了我们的部队和地方文艺团体是一支人才济济、生机勃勃、能打胜仗、可以信赖的过硬队伍!

    整台晚会气势磅礴,由序《红旗飘飘》和《红军不怕远征难》《雄关漫道真如铁》《革命理想高于天》《梦想照亮新征程》4个篇章18个节目组成,其中既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根据陕北信天游改编、声线敞亮、穿越时空的经典民歌,又有《映山红》这首表现百姓翘首盼红军、憧憬未来新生活的电影插曲;既有《十六字令·山》和《七律·长征》两首气度非凡、情怀浪漫的由毛主席诗词创作的歌曲,又有《突破封锁线》《十送红军》《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会师歌》等至今催人泪下的经典老歌;还有《红旗飘飘》《冷的铁索热的血》《活着走出草地》《红军胜利到陕北》《永远的篝火》《我们从古田再出发》《不忘初心》《跟着你》《走好新的长征路》等当代作者为这台晚会创作的时代新曲,以及《血战湘江》《泸定桥》《沼泽》这三个运用“环境编舞”法创作的当代新舞。我们在节目单上,再次兴奋地看到了肖华、晨耕、生茂、唐诃、遇秋、郑律成、张世燮、陆柱国、傅庚辰、时乐濛、彦克、吕远这一连串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内心升腾起崇敬之情,更感叹他们如何能在亲身经历或间接知晓了九死一生的长征艰险之后,于和平建设的年代中,用如此崇高的理想主义激情和空前绝后的浪漫主义才情,将那些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转换成这些直击心弦的文字、谱写出这些魅力永存的旋律的!

    整台晚会的内容提纲挈领——主持人瞿弦和与刘小娜的朗诵声情并茂,在为我们悉数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后,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会师井冈和抗日救亡取得的伟大胜利后,重点放在了始于1934年10月10日、终于1936年10月22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其形式则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以字幕和画外音朗诵的方式,为每个篇章和节目提供了精确的历史背景和部分捐躯的烈士名单,并且以领唱、合唱、舞蹈与情景表演的方式准确地传情达意,用集体舞蹈制造磅礴气势,现代的投影技术提供宏大叙事,高空的威亚手段制造舞台悬念,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重大事件,令人信服地给出了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让全场观众密集地接受了一次“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色教育,并将我们身心同步带上了实现“两个一百年”新长征的漫漫征途!

    《永远的长征》这台晚会的成功还在于,它的结构让我们愉快地想起了1964年首演的音乐舞蹈史诗经典《东方红》,它的歌声让我们随之唱起了1965年首演的经典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而它的舞台装置和技术手段则是当下最先进的,由此折射出的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与整个外部世界基本同步的局面着实令人鼓舞。与此同时,它的成功还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笃信,这些红色经典必将与其崇高的理想和浪漫的情怀一道,贯穿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因为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追随哪种信仰,崇高和浪漫都是人类所必备的两种基本品质,而我们每个人都既是肉体的,更是精神的!

    铁血六团的长征体验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幕后花絮

    王欣阁 贾 骥

    10月19日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其深刻厚重的思想主题、大气磅礴的精神格调、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广受军地观众热议点赞。许多观众对晚会强大的群演阵容和快速切换的舞美装置印象深刻,其幕后功臣就是有着“铁血六团”之称的北京卫戍区某特种警备团的千余名官兵。

    这次参演保障任务,从三伏天一直持续到深秋时节,历时70余天,18个晚会节目有该团官兵参演的就达16个,平均每名官兵担负5个以上演出或保障任务,这对每个人都是不小的挑战与考验。广大官兵自觉用长征精神排演长征节目,加班加点、连续作战,不怕吃苦、克服困难,在排演舞台续写和传承了长征精神的夺目光芒。晚会彩排演出期间,笔者走进人民大会堂幕后工作间,采撷到一组幕后故事以飨读者。

    为抢装感受“湿巾的味道”

    由于长期以来有过多次参与大型晚会演出和保障的实践经验,这次接到《永远的长征》晚会参演保障任务,对该团来说也算是轻车熟路。晚会情景史诗的演出形式,使得群演任务甚至比保障任务更重。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排演质量,方便调度管理,该团按节目章节将参演官兵划分为4个大组,每个大组再细分若干小组,形成了组与组之间“台上齐心合拍、步调一致,台下比学赶超、相互竞技”的生动局面。为把艺术感觉找对、规定动作练好,各参演官兵虚心向编导请教、看光盘揣摩、照镜子练习,有的单个动作重复上万次、微小细节练习上千回,从没有一人叫苦喊累。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即便是彩排演出,也必须坚持精益求精的高标准和令行禁止的高度纪律性,不容有一丝一毫差池。一次彩排演出结束后,通信连上等兵郝志飞的新名号“郝湿巾”不胫而走,官兵们看见他都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还不忘调侃:那种味道是不是如丝般的湿滑感受?!

    原来郝志飞在晚会中承担5个节目参演任务,大型舞蹈节目《血战湘江》结束下台后,他和战友们需要紧急换装“赶场”,7分钟后将直接登场参演领唱与情景表演《四渡赤水出奇兵》。当时在光线昏暗、拥挤不堪的演出后台,他一边以部队紧急集合的速度抢装备场,一边用湿纸巾擦去脸上的血色妆容。因为非常投入和专注,自己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却浑然不觉,直到临上场时才蓦然发现,手里竟紧紧攥着一团刚用过的湿纸巾。下个节目有着复杂的手势动作,而当时身着红军服全身没有一个口袋,一同备场的军队专业演员们无不衣装齐整、秩序井然,将湿巾团随手丢掉显然不合适,毕竟纪律要紧、形象不能跌份,于是他急中生智竟把湿纸巾团一口吞了下去。几乎与此同时,激烈的音乐节奏响起,他顾不上湿纸巾入口进喉的奇怪滋味,就随着战友们跑上了光影舞台。

    “舞台就是战场,演戏就是打仗。革命战士连子弹都能吞下去,又何况是一团湿巾!”特警男儿在紧急时刻的血性之气,让战友们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老戏骨”的告别演出

    在特种警备团6连,官兵们都说今年35岁的代理排长魏军峰是一名“老戏骨”,这是因为他的表演履历确实可圈可点:2005年的《神圣的使命》,2007年的《八一军旗红》,2009年的《复兴之路》,2011年的《我们的旗帜》,2015年的《血肉筑长城》《胜利与和平》等等,他都在这些国家级任务、高规格演出中亮过相、露过脸,还时不时和阎维文、蔡国庆等军队明星大腕同台飙戏,这让许多新战士很是羡慕不已。

    这次参演《永远的长征》晚会,这位有着丰富群演和演出保障经验的四级军士长,还是当仁不让的重要骨干。作为排练小组长,他倾心竭力组织本组成员排练,经常分秒就能入戏,并亲自表演示范;作为主要群演,他对自己每一个动作都严抓细抠,完成标准程度远超编导要求。一次排演,他因长时间高强度训练,练习时不慎摔倒,导致头部被划出3厘米长的血口子,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缝了5针。可手术一结束,他立即申请归队参与排演,连队领导考虑到他身体状态,强令他休息一天。谁知他还是坚持跟着部队一起行动,拿把小凳子坐在一旁学习揣摩动作,第二天就精神抖擞地继续参演,丝毫没有落下排演进度。今年8月中旬,岳母小腹长出块状恶性肿瘤需立即手术,妻子既要照料双方老人,又要照顾年幼孩子,分身乏术,压力很大,多次催他请假回家。连队领导也提出可以将排演任务交给其他骨干,但均被他婉言回绝。10月7日是妻子怀二胎的预产期,考虑到自己的位置别人不好代替,也怕排演关键期影响任务进度,他还是咬咬牙主动放弃了休产假照顾妻儿的机会。有战友劝他:“一把年纪了还愣是往前冲,工作谁不能干,地球没了你照转,何必这样死心眼呢?”朴实的魏军峰笑笑说出了心里话:“年底就要离开部队了,以后陪家人的日子比星星都稠,而我在连队的日子屈指可数。参与这种大型演出任务,估计这辈子就这一次啦!我对连队有感情,也不想给自己留遗憾。”

    负责“推台子”的“大内总管”

    作为设备保障组负责人,一营教导员王世英是特种警备团唯一持有“全通证”的营级主官,这意味着他可以在演出保障期间,自由穿行在舞台上下每一个角落。能够在象征国家最高荣誉殿堂的人民大会堂实现“全通”,战友们亲切地送给他“大内总管”的雅号。其实大家都很清楚,看似在宏伟的人民大会堂拥有“特权”,其实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在晚会排演的数十天,“王总管”要全权负责指挥调度40多类、数百件道具上台下台,并且要绝对做到时间分秒不差、位置精准安全。

    早在参演保障部队入驻之前,“王总管”就带领100多人的保障组,在人民大会堂搭设舞台、装置道具。彩排演出期间,他指挥保障组在幕后狭小逼仄的空间内推拉机械装置,牵一发而动全身,压力不可小觑。为使道具保障工作做到无可挑剔、无懈可击,排演之初“王总管”就拿出了独门“必杀技”,在电脑上自制模拟系统,将所有道具上场时间、推台人员分类编组,反复演练磨合,并通过对讲机实时调控指挥,最终创造出排演全程道具保障零差错的惊人纪录。

    自从9月15日进驻人民大会堂后,“王总管”每天都被千头万绪的事务所包围。晚会节目审查,最让他感到忐忑不安,因为每个节目要通过领导专家的挑剔眼光和严苛审视,每次都会有节目调整修改,道具也会随之时增时减。千条线连着他这一根针,他身上随时携带一个厚厚的交班记录本,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道具调整计划安排。战友们都说“王总管”是最爱操心、最受焦虑的幕后“大咖”。每天就餐和休息,他几乎是所有演职人员中最后一个;负责参演的官兵下场后可以稍事休息调整,而“推台子”工作却贯穿整场晚会,他必须严阵以待、严防死守,神经要紧绷到大幕落下那一刻。排演工作横跨中秋、国庆双节,他始终奋战在保障一线,从未休息过一天。该团政治处主任李志明感慨地说,类似郝志飞、魏军峰、王世英这样的感人事例还有很多。担负《爬雪山》节目的20名官兵因在水泥地练习匍匐前进,手、肘、膝等部位全部磨伤,血痂练成老皮仍然咬牙坚持,舞蹈动作丝毫不打折扣。许多官兵克服受伤、患病、家属生产、家人患病等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参演保障晚会,也是一种特殊的长征体验。

    该团官兵自8月上旬完成野营驻训任务回京后,直接转换到晚会排演任务中,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大家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排演期间,官兵每天从起床一直排练到凌晨一两点钟,双节期间先后有25名家属来队,由于演出任务需要,参演官兵无一人陪同外出。大家憋足一股气、铆足一股劲,终于在19日当晚,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专业的演出水准、过硬的战斗作风,圆满完成演出保障任务。难怪总导演杨笑阳在总结晚会成功经验时,热情称赞官兵:“他们拉得出、过得硬、扛得起,台前幕后都是英雄,为这台晚会立下了汗马功劳(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