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分钟的演出中,满满的座位、67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如果不是在现场,可能连记者也不会相信,这样的场景不是发生在流行歌曲演唱会上,而是发生在一部红色题材的曲艺剧的演出中。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四川省巴中市委、巴中市巴州区政府与四川省曲协联合策划、创作的大型情景曲艺剧《望红台》近日在四川巴中首演,吸引了社会各界近千名观众。
红军题材致敬峥嵘岁月
四川是红军长征重要经过地和重要战场所在地之一,在红军长征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当年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4万多人血洒疆场。
1935年,“陕南战役”结束后,川北游击队扩编为独立师,师部设在巴中,红军指战员与周围的老百姓建立了鱼水之情。“我盼红军早回乡,苦水从此变甜水……”大型情景曲艺剧《望红台》以苏区为切入点,选取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点——苦水台,通过苦水台变成甜水台再变成望红台的历史演绎,艺术地反映出红军到来之前的苦难、红军到来时的甘甜、红军离开之后的守望,从而彰显共产党是人民主心骨的大主题。
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安凤英担任总导演,巴中市作协主席秦渊任编剧,巴中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音协主席向胜任编曲。“我10年前就在思考如何创作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红色题材的剧目。”秦渊介绍,当年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背后还牵动着各自的亲人和家庭,这份情怀令人感动。于是,秦渊从情感出发,设置了参军人物——大山,以及他的爱人杜鹃,在杜鹃身上展现了一生守望的情怀。
“初次来到巴中,巴山儿女的真情和红军纪念碑林、红军遗物、红军石刻标语、红军民谣等都深深打动了我。”安凤英说,整个创排过程也让所有演职人员接受了一次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
川味十足
舞台上一个高台,旁边一棵苍老遒劲的大树,一轮明月高挂。音乐起,透过圆圆的月亮,老年杜鹃梳头的剪影呈现出来。在老年杜鹃的回望中,一男一女的四川扬琴对唱起,舞台上呈现青年杜鹃和大山在一起的情景……
大型情景曲艺剧《望红台》以“坚定的信念,守望的情怀”为主题,全剧分为序幕《犀牛望月》、第一章《苦水台》、第二章《甜水台》、第三章《望红台》和尾声《活着》,并综合运用了四川盘子、四川莲花落、四川车灯等多种四川曲艺形式,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也都在剧中有所呈现,具有浓郁的四川文化风味。
“剧目用四川曲艺的形式来表达,具有了鲜明的文化印记和地域特色。”安凤英说,四川扬琴《花儿年年开》、四川竹琴《穷人只剩一口气》、四川金钱板《活着》等10余种不同的四川曲艺形式融合在一部剧中,实属少见。观众既可在演出中感受到巴山儿女英勇抗敌的长征精神,也可亲眼目睹曾在四川大街小巷盛行的曲艺表演。
而演出中,观众也用一次次热烈掌声表达了对“川味”元素的喜爱。“‘川味’浓得很哦,整场演出看下来特别亲切,还有点意犹未尽。”“‘川味’十足,很多段落都朗朗上口、百听不厌。”演出结束,赢得好评一片。
红军后代演绎祖辈故事
与很多演出不同的是,《望红台》中大胆起用了巴州区演员和当地普通群众参与。在近80人的群众演员队伍中,有公务员,有社区工作人员,也有学校老师……他们是从红色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后辈,其家族前辈中很多人都当过红军,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军后代。“虽然大部分演员都是‘零基础’,但红军后代来演绎祖辈的故事,用情很深,所以更能打动人。”安凤英说。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为了学习金钱板、盘子等四川特色曲艺,所有演员付出了巨大努力。主演施敏说,排练期间,她曾连续几晚无眠,半夜三更还在背台词。
“创作《望红台》并让一大批普通的曲艺爱好者参演,就是希望用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形式反映巴中大地上的红色文化,让更多人在感知这段历史的同时,感受巴中曲艺的独特魅力。”巴中市巴州区副区长谢建华表示,该剧的创作和打造让当地的曲艺人才得以迅速成长,并将为巴中未来曲艺舞台上的表演手段和形式拓展空间,对巴中未来的曲艺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