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白鹿原终于要在长春公演了。秦砖汉瓦在东方大剧院的舞台上,已经筑起了神奇的白鹿原。前一天剧组主创们还在媒体见面会上和记者侃侃而谈,转过身他们已经在舞台上,走进了自己的角色。昨日,《白鹿原》剧组进行了最后一次彩排,今天19时隆重上演。
是看长影电影长大的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李宣院长第一次来长春,她说:“我对长春一点都不陌生,小的时候看过很多电影都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我想演出结束后,到老电影厂去看看。长春这个北方春城,一来到这里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天气真的凉爽,我们演员穿棉袄演出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还有大家对我们的支持,让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长春真好,希望我们在长春的首场演出不会辜负大家的期盼。”
白嘉轩饰演者蒋瑞征这样说:“李宣院长说喜欢看长影的电影,我也是看着长影的电影长大的。长春人非常热情,我们问路时,这里的朋友会直接带着我们过去,非常好。”
彩排是一场特别的演出,连续三日的装台、调试灯光结束后,昨日上午9时,彩排正式开始,整个剧场开起全黑模式 ,眼前灯光亮处,演员登场,浓重的陕西口音会直接把观众带入情境,仿佛置身其中。白嘉轩的独白前后带给观赏者的巨大心里落差如飞瀑直下、小娥当众戏鹿子霖的泼辣让人如嚼干椒。一步一景的自然转场,让观众所看到的现场永远是在变化的,环环相扣,步步紧随。
《白鹿原》的彩排非常严谨,并不是想象中演员走一遍台就结束了,对灯光、道具和人物之间的位置、变换要求非常严格。虽然在全国多地巡演,但每一次演出前,演员和工作人员们都把这次演出当成第一次。白嘉轩呼唤着已经过世的朱先生,“姐夫、姐夫……”,穿过人群走向“仁义白鹿原”匾额的这一幕,两位演员走了三次台,站位和灯光的强度与方向一再调整,直到最后满意,而小娥戏鹿子霖的一段,更是多次磨合,在间歇时,小娥的扮演者张茜不得不蹲在地上“偷个懒。”蒋瑞征老师和村民对台词时也是融入角色的,反复几次,没有一点懈怠。
谢幕也与众不同
“我不想活了,但我又不想死,我该怎么办?”在白嘉轩痛苦的呻吟中,落叶从空飘落,萧条、绝望、无奈中幕布徐徐落下。演员的谢幕也别具地方特色,群众演员最先走到台前,然后是重要角色,接着是主创人员,他们向场内三个方向,用白鹿原上的礼仪向观众致谢。所以有看过《白鹿原》的人感叹,从头到尾都是戏。
西北风刮过 民国风扑面而来
陕版《白鹿原》的秦腔唱罢,《蒋公的面子》爆笑登场,在白鹿原首演现场,将宣布开票时间。
故事溯源到抗日战争胜利前,1943年,陪都重庆,抗战时期。蒋介石亲任国立中央大学(1950年改名南京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饭。这使三位教授很纠结:去与不去都很为难,要不要给蒋公这个面子呢?
根据这一传说,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的本科三年级学生温方伊以《蒋公的面子》为题,撰写了一部喜剧。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的才子、才女们将此剧演绎得炉火纯青,创造了中国原创话剧的神话。(来源:新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