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前沿,漆黑冰冷的大铁链横贯左右;舞台远处,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壮观衬映其后。浙江京剧团的演员扮演的红军敢死队战士,在舞台的“枪林弹雨”中匍匐、跳跃、翻滚着……一场宏大震撼的京剧“飞夺泸定桥”给观众带来了与传统戏曲不一样的视听享受。
6月29日,由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导演,施小琴编剧,浙江京剧团优秀中青年演员毛毅、赵东海、姜艳等主演的现代京剧《大渡河》,在浙江杭州剧院上演。该剧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作,也是浙江省文化厅2016年重点戏曲创作剧目。
今年初,翁国生带领剧组深入大渡河畔、泸定桥上实地采风。在泸定桥旁的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军烈士墓、红军后代居住地等考察、采访,收集素材。
“飞架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由13根粗壮的大铁链组成,两旁各两根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铁链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就连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悬空的13根大铁链。向桥下一看,高悬万丈,叫人心惊胆寒。”翁国生说,当他坐在大渡河畔,远眺着“一桥架天险”的泸定铁索桥时,深刻体会到了当年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为了能够在“七一”前夕将该剧顺利排出,翁国生率领创作团队奋战了3个星期,仅在录音棚就熬了5个通宵。“每天都是凌晨3点到家,累得眼皮都抬不起来,但是一想到《大渡河》这部戏,还是充满了创作动力。”他不仅自己疯魔般地投入,还让好多演员们流汗掉肉,“被折磨得够呛”。
战争题材的京剧,当然少不了武戏,更何况浙京本来就扛着“南派京剧武戏”的大旗。剧中很多武打场面,极具可看性和视觉冲击力。几场大的武戏——“孤舟强渡大渡河”“险遇彝族山寨”“夜袭桃花渡敌碉堡”“24小时急行军”“飞夺泸定桥”场场精彩,又各有特点。高台腾翻、跳板穿越、高空砸险等高难度翻打技巧一个接一个,令人眼花缭乱。
《大渡河》的各场文戏也相当出彩,全剧7场,文戏有3场。在激烈的武戏间隙,这几场文戏承担了“讲故事”和“抒情”的重任。特别是战前准备那一场,大渡河边、铁索桥下,在5道清冷光柱的笼罩下,毛毅、姜艳、金敏、黄金、张馨雨5位演员,运用了京剧花脸、武生、青衣、老旦、花旦5种行当的声腔表现手法,同时在舞台上咏唱出这5位主要人物的心声。这段包含50多句唱段的京剧“五重唱”被翁国生设计得别致新颖、声情并茂,5位演员的演唱也是声声入耳、句句动情。
演出结束,戏迷潘海林兴奋地说:“演出太精彩了,一部主旋律、正能量的戏能如此接地气,实在难得。”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剧评论家顾天高看过该剧后非常感慨:“京剧能把现代革命题材表现得如此感人、如此震撼确实不易。我最喜欢‘飞夺泸定桥’中彝族战士米贵牺牲的这一舞台处理,在京剧高难度翻打中,翁国生突然在米贵中弹时让这一章节戛然而止,通过演员几近扭曲变形的肢体动作和悲壮的气氛音乐衬托,来细腻展现红军战士之间的兄弟之情。最后,倔强的米贵不愿拖累战友,猛然用枪砸开连长抓住他的手,让自己坠入了大渡河的惊涛骇浪之中。此时,导演出乎意料地让扮演米贵的演员突然掉入观众席前深深的乐池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据翁国生介绍,《大渡河》是继去年浙京排演《东极英雄》后,再次推出的革命战争题材“现代京剧三部曲”的第二部。接下来,浙京还将继续创作讲述解放战争故事的第三部现代京剧《渡江第一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