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反馈/客服|登录 |注册 主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吉林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
  • 业务咨询电话:
  • 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796855775
文化动态
  • 豫剧现代戏《长安梦》西安首演
  • 发布人:吉林演出网 发布时间:2016-4-28
  • 转自4月28日《中国文化报》

      “呼啦啦河南担,铺天盖地,一眼望不到边,闯函谷过潼关,一路向西奔长安……”在陕西省文化厅、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指导下,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豫剧团创排的大型原创豫剧现代戏《长安梦》于4月23日、24日晚,在西安索菲特人民剧院首度亮相。该戏一“开腔”,这一句苍凉慷慨的秦腔便通过“此地人”的观感,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了上世纪40年代那场因天灾而起的大逃难和大迁徙。

        “说到底,1942年至1943年,我故乡发生了吃的问题。我估计在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县以上的官员都不会发生这种问题。”这是作家刘震云在其作品《温故一九四二》中的一段话,他通过其姥娘等人的回忆,告诉读者,饥荒之年,并非人人都食不果腹,苦难就像屋漏时的连阴雨,偏向不幸洒凄冷。

        或许正因如此,更加关注于穷苦小人物的《长安梦》,把宏大叙事中那些常常被筛选和被遗忘的个体放到了舞台的中心。历史习惯于大而化之,而人性的光辉更在于微小处的大抉择。《长安梦》以1942年河南旱灾,300万人西出潼关大迁徙,一担两筐逃荒来陕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小勤,为了生存奋力拼搏,最终叶落长安的故事。剧中,小勤通过为人洗衣洗纱、行走贩卖胡辣汤,与张大因一场事故而结识,并相爱、相守、分别和相盼,生存的艰辛和社会的偏见,不断磨砺着小勤及以其为代表的外来者,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身挑扁担逃难而来,长安城内,又再度挑起扁担,扛起生活的重担和梦想。而这种“扁担精神”,适用于所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也正是这一讲述70年前艰辛历史的豫剧现代戏的现实意义之一。

        “通过对那段艰苦历史的回顾,让观众珍惜今天优越、幸福、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对在那个极端岁月中的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直观展现,使观众体会到爱的伟大、希望的力量、生命的潜能、人的高贵;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令观众看到一台不一样的、独特的戏曲,感受现代戏曲的魅力。”该剧总导演李利宏说。

        “塌天祸临穷门户,黄毛丫头吓迷糊,只觉眼前没了路,脑子空白只会哭。”“脚步慢、心跳快,声声说走步徘徊。”《长安梦》唱词精美、传情走心,不少唱段引发观众共鸣。“意识昏迷心驰神往,隐约约,我飞回颍河岸边小村庄,清清河水翻白浪,村舍清清柳成行……” 一段关于“思乡情”的吟唱,让不少观众不住擦拭眼角。

        此外,《长安梦》写的是来陕河南人,更是在写陕西人,在写中华大家族中相互包容、风雨同担的所有当代人。熙熙攘攘长安城,大华纱厂、太华路、德福巷、钟楼、南大街、骡马市等西安地标戏内戏外,见证着开放和进取的时代步伐。剧院内,观众看来,亲切可感。

        作为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及纪念建党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大剧, 在豫剧《长安梦》创作过程中,具有83年历史的西安市豫剧团,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反复研讨、实地采风,剧本历经三年六易其稿。特邀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李利宏担任总导演,编剧由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编剧杨林和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创作评论部主任科员雷琳静、陕西省艺术馆理论调研部干部甄业共同担纲;邀请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曲左奇伟,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罗江涛,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秦文宝等国内知名艺术专家组成主创团队,由梅花奖得主、河南省豫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徐俊霞领衔主演,并组织优秀演员全力投入剧目创排。

        豫剧现代戏《长安梦》是陕西省文化厅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重点扶持项目、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重点文艺精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