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反馈/客服|登录 |注册 主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吉林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
  • 业务咨询电话:
  • 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796855775
文化动态
  • 脚踏黄土地 跳得更扎实 ——新春观察传统非遗项目的现代性转化
  • 发布人:吉林演出网 发布时间:2016-2-23
  • 转自2月23日《中国文化报》

        “没有秧歌不叫年。”山东海阳群众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了人。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一年一度的海阳大秧歌贺年会上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景。

        “乡下秧歌进了城”

        上午7点半开始,从海阳市遴选的10支秧歌队穿行海阳市区,沿街为群众表演,最后汇集到新元广场进行集中展演。锣鼓铿锵,点燃激情,10支秧歌队各自亮出拿手绝活儿——你的乐大夫步履矫健,我的丑婆令人捧腹;你的翠花玲珑剔透,我的傻小子愣头呆脑;你有舞狮,我有旱船……看,乐大夫手执甩子、舞步灵动,箍漏匠与王大娘戏逗打闹、俏皮周旋,丑婆与傻小子滑稽跑动、追逐嬉闹……偌大的广场上人声鼎沸,欢声雷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秧歌队里有几名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一对钹在一位小伙子手中上下翻飞,全场的气氛也随之愈加热烈。这位小伙子叫王鲁峰,今年17岁,目前还在上学。他说:“我喜欢秧歌,一听到锣鼓声就兴奋。”盘石镇龙头村秧歌队的李东霖为展演带来了高潮,他只有12岁,但已学习秧歌5年了,他饰演的箍漏匠表情夸张、动作到位,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这个角色幽默风趣的特点。上万名观众将表演场地围得密密实实,外围的观众有的踩在板凳上,有的站到桌子上才能看上一眼。

        据海阳市委宣传部部长程存东介绍,海阳大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关于海阳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在一个家谱中,有约600年历史。”潜心研究海阳秧歌50多年的山东省舞蹈家协会荣誉主席张荫松说。据说,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我小时候,一听秧歌队进村,饭都不吃就跑去看,看一天都看不够。”五间屋村演杂耍小丑40年的村民刘焕发说。

        后继乏人不只是海阳秧歌之痛

        近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早在1958年,文艺工作者就对海阳秧歌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将这一民间艺术搬上文艺舞台。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海阳大秧歌从此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2006年,海阳大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拍摄的《大秧歌》,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海阳大秧歌的魅力,进而了解了海阳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在北方,尤其是汉族地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很少。”山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李建国说。

        直至今日,海阳还有秧歌团队300多支,相对海阳732个村庄,平均每两个村庄一支。即便如此,当地海阳秧歌传承人对海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依旧有些担忧。海阳大秧歌省级非遗传承人于信说:“跳秧歌需要极好的基本功和体魄,以前都是小伙子跳,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宁愿把时间放在玩手机上,也不想学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路不一样了。”

        在目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留住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民间艺术?“这不是海阳秧歌独自面临的困境。”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说,据他观察,全国80%的民间舞都在逐渐消亡,这是从乡村走向城镇的过程中很多民间艺术都会面对的问题,“对舞蹈传承来说,人就显得更重要。”

        从民间寻找艺术的生命力

        为什么秧歌对年轻传承者的吸引力小了?能否找到一种社会需求,让秧歌队内部产生竞争?传承人为了使命苦苦坚守,有没有可能让更多的人产生这种使命感?

        “增加非遗的曝光度,让更多人看到它,就会有人认可它。”江东说,“海阳秧歌在目前的中国舞蹈生态中已经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做的是助推它尽早走向国际,尽可能走向深入。”

        “海阳秧歌的传承首先应该在民间,村民们应该有自信,大胆跳出自己的生活。另外,艺术家也需要深入民间提炼生活,将海阳秧歌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创作出有灵魂有血肉的艺术作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田露说。

        “自然传承谁也代替不了,有代表性、有特色的秧歌队应该得到扶持,对传承者的管理也要加强,让他们相互交流、不断提高。”张荫松说。

        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当地企业也加入了传承与发展海阳秧歌的队伍中。每年正月十三,海阳渔民会举办祭海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今年,海阳琵琶岛影视基地赞助的“虎头湾祭海祈福大典”首次举办,海阳秧歌表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看到秧歌队中的箍漏匠与王大娘跳得格外好,张荫松表示:“这两个演员分别是北京舞蹈学院的研究生和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学生,我很希望北舞的孩子下来和老百姓一块跳,让审美意识接近老百姓,民间舞也登上更大的舞台。舞蹈从民间来,最终还要回归民间,为老百姓演出。”

        “脚踏黄土地,和踩到专业舞台上的感觉不一样,感觉特别扎实,找到了原生态的真情实感。”扮演王大娘的北舞学生陶子说。

        前来观看秧歌表演的青岛市群艺馆舞蹈老师感叹:“第一次这么近、这么真切地看海阳秧歌,确实很震撼。箍漏匠与王大娘的扮演者完全出于对海阳秧歌的热爱,没有演出费、没有排练厅,他们抛开学院的程式化表演,穿上质朴的演出服,跟老百姓一起跳起最地道的海阳秧歌,这种艺术的交融辉映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