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反馈/客服|登录 |注册 主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吉林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
  • 业务咨询电话:
  • 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796855775
文化动态
  • 吉林省优秀戏曲剧目进京展演综述
  • 发布人:吉林演出网 发布时间:2015-12-24
  • 转自12月24日《中国文化报》

        吉剧、京剧、黄龙戏三大剧种、11台剧目、8场演出,省、市、县三级联动,5个剧团570多名演员参演,如此大规模的优秀戏曲进京展演,对于吉林省而言可谓是一次壮举。从12月2日到13日,从中国评剧院到梅兰芳大剧院,再到国家大剧院,吉林戏曲在京城刮起了一股热辣辣的东北风。

        “吉林戏曲大规模进京展演,这是历史上的第三次。现在看来,吉林省正由戏剧大省向戏剧强省不断迈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表示。

        上世纪60年代初,吉剧曾风靡东北三省,70年代末80年代初,吉剧两次大规模进京展演,并在全国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吉林也因此被誉为“戏剧大省”。而90年代以后,吉林戏曲进入低谷期,少有新剧目、演员青黄不接、观众流失严重。近年来,吉林省政府通过实施“吉剧振兴工程”,每年复排、新创、引进大量剧目,培养众多优秀演员,吉剧得以复苏,并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全省各个戏剧品种也都活跃起来。

        精选三大剧种代表性剧目

        据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诞生的新剧种一共有67个,到1999年时,全国的新兴剧种只剩下17个,50年锐减50个剧种,在剩下的17个剧种中,吉林的吉剧、黄龙戏、满族新城戏非常活跃。

        吉林省戏曲剧院党委书记罗成金告诉记者,在吉林的六大剧种中,吉剧、黄龙戏、满族新城戏3个剧种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戏,除此之外,还有国内知名的京剧、评剧、吕剧。此次选取3个剧种代表吉林六大剧种进京展演,是吉林省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目的是为带动吉林戏剧全面发展和提升。

        吉剧是吉林地方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也是这次展演最多的剧种。在12月2日的开幕式上,一组精选的吉剧小戏闪亮登场,有当年唱响京城的《包公赔情》、《一夜皇妃》最精彩的《彩绸舞》片断,还有今年新创排的小吉剧《谁是英雄》、《程咬金纳妾》等,都是在今年吉林省第七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中深受百姓欢迎的作品。

        12月9日,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保留剧目《桃李梅》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这部久演不衰的吉剧保留剧目至今已被多个剧种“移植”,自1960年首演以来唱遍了大江南北,演出近万场。剧中的玉桃、玉李、玉梅三姐妹已成为国内戏曲界的经典人物形象。

        “二人转与黄龙戏在唱腔上有很大的差异。尽管都是吉林地方戏曲,但第一次接演这样的大戏,排演时还是很吃力。”知名二人转艺术家、黄龙戏《兴国皇太后》主演闫淑平告诉记者。

        “黄龙戏起源于清末,是从农安当时流行的皮影戏‘此地影’的曲调中演化而来的,因诞生地农安县史称黄龙府,便称其为‘黄龙戏’。”赵贵君谈起黄龙戏便兴致勃勃。赵贵君在农安县地方戏曲剧团工作了30多年,曾任剧团团长,黄龙戏在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他也成为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此次进京展演,赵贵君所在的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是最小的演出团体,但小团演大戏,他们也在京城舞台尽显风采。

        12月12日、13日两天,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新编大型现代京剧《杨靖宇》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部受国家大剧院特邀为13日国家公祭日纪念演出的压轴大戏,为吉林省优秀戏曲剧目进京展演画上了圆满句号。

        风格多样各有特色

        久演不衰的传统老戏,加上近年新编的优秀剧目,吉林戏曲在京城舞台异彩纷呈。

        在吉剧舞台活跃了30多年的《桃李梅》,是一部行当齐全、二人转母体特色浓厚的剧目,饰演剧中三妹玉梅的吉林省戏曲剧院22岁的青年演员唐小凤告诉记者:“我在剧中先是花旦的角色,后来又转换成小生,服装、身段、唱法都有所不同。连续4年饰演这个角色,每一场演出我都有不同收获和提高。”

        与《桃李梅》、《包公赔情》、《兴国皇太后》这些传统剧目不同,新编现代剧目吉剧《吴亚琴》和京剧《杨靖宇》都是取材于现代生活的真人真事,但在形象塑造上,吴亚琴这个“时代楷模”没有复杂的情节,而是用小情小景演绎本土杰出人物。京剧《杨靖宇》则以跌宕起伏的剧情,将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联英勇抗日的故事演绎得气贯长虹、可歌可泣。

        神话吉剧《狼妻》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情和东北地域文化特色,人狼之间的差异、跨种群的大爱、世俗的成见,让剧情在一波三折中展现吉剧风趣幽默的特点。《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把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与吉剧进行了很好对接,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编,结合时下的流行元素和东北文化韵味,打造一台集歌剧、舞剧、二人转等于一体的喜剧,是吉剧艺术演绎经典的一次大胆尝试。

        “我们是一场没落下。”桑丽媛带领的戏迷粉丝团连续半个月跟随吉林戏曲在京演出。“黄龙戏的表演形象写意、动作夸张,吉剧生动热烈的舞台气氛、幽默的台词和唱段都让人不忍离开,而这次演出的京剧更是荡气回肠、高端大气。各个剧种人物形象鲜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就连小吉剧都那么打动人心。”桑丽媛说。

        传承打造经典剧目

        “吧嗒一口旱烟袋,吐出一首歌,恨也不要说,爱也不要说……”演出结束后,9岁的北京小观众王晓慧拉着妈妈挤到演员休息室,一边唱着京剧《杨靖宇》的唱词,一边等着和演员拍照,而这时的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倪茂才作为杨靖宇的饰演者由于连日带病演出,几乎说不出话来。

        在演出中,倪茂才在高派艺术的高亢、洪亮中融入了温婉、细腻的特色,在舞台呈现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此起彼伏的掌声还时常出现在棒槌爷爷的一句唱、牛嫂的一声喊、关山红的一个亮相之后。倪茂才的“百日集训”“校团联姻”“从娃娃抓起政策”都在这次进京展演的舞台上结出了硕果。

        “茂才不仅是吉林的宝贝,而且是我们的国宝。他不仅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也是国内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唯一高派传人。”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周育德说。

        除倪茂才之外,这次吉林戏曲展演的剧目中几乎集中了吉林省戏剧界新老两代艺术精英:霍福庆、闫淑平、梁学华、尹兴军、秦立君,以及张蕾蕾、刘治强、盛喆、刘杨、孙忠宏、赵丹丹、张帆等,年纪从20多岁、三四十岁到五六十岁,刚好承上启下。而剧目和剧团也是精选出的传统经典及新编精品,如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的《杨靖宇》、吉剧团的《桃李梅》和《吴亚琴》、农安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的《兴国皇太后》以及四平艺术剧院的神话吉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的吉剧《狼妻》等,即便是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吉林市戏曲剧团的吉剧小戏也都是精雕细刻之作,如《包公赔情》、《一夜皇妃》片断、《谁是英雄》、《程咬金纳妾》等。

        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说:“这次进京展演的剧目是吉林戏曲成果的一个总体展示,集中了最优秀的剧团、剧目和名家、名角,不仅是吉林戏曲工作者向首都各界观众的一次汇报,也是落实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