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反馈/客服|登录 |注册 主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吉林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
  • 业务咨询电话:
  • 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796855775
文化动态
  • 昆剧《景阳钟》:“不换形”的“移步”
  • 发布人:吉林演出网 发布时间:2015-11-17
  • 转自11月17日《中国文化报》

        上海昆剧团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的新编历史剧《景阳钟》,在为观众带来昆曲艺术之美的同时,令人们感到心灵的震颤。

        改编者周长赋是一位硕果累累、文学修养深厚的剧作家,他在《景阳钟》中述说了崇祯面临清兵打进居庸关的严峻情势,动员抗敌,抵抗清兵,直至明朝灭亡的故事。全剧在极为严峻的情势中集中写出了崇祯这个末代君王的灵魂,留下的思索是:“回想十七年来,疑是梦初醒………却因何家亡国破天昏暝,社稷裂崩,奸邪包围,忠良几尽?”

        这出戏既“写”出了也“演”出了这“却因何”,这是《景阳钟》最可贵的成就。同时,《景阳钟》的词写得美,在揭示人物灵魂时,在选词用字上显示出了很好的诗性。

        谢平安是一位创作经验丰富、有美学追求的导演。在他的统筹构思与处理下,《景阳钟》以演员的表演为核心,整个舞台视听艺术的呈现也很精彩。其演员表演上的成就给予我们关于戏曲程式的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启示。

        我特别赞赏演员能够用自己的唱、做等表演程式来揭示人物内心。如演崇祯的黎安、演周皇后的余彬、演袁国贞的季云峰和演周奎的吴双等。

        袁国贞,面对严峻的外敌入侵情势,内部又因杜勋克扣军粮,战士饥饿难当,而且圣上派杜勋监督。袁国贞不仅怀有对敌人的愤怒,内心中还有感到圣上误了大事的沉痛。演员的表演怀有袁国贞的激情,全身带“靠”,在舞台上武打——跌扑、甩发、翻滚,通过优秀的唱、做技艺,鲜明地展示出了袁国贞的内心。

        周皇后的表演特征是表情细腻。在“夜披”一场,周皇后奉旨劝其父周奎带头捐献,当周奎只捐银1000两应付时,她既感到周奎吝啬、不忠,但又“怎奈做女儿,对父亲如何垢谇”;在崇祯面前既要替父遮掩、解脱,又要让处于艰难国政中的崇祯感受到“宫灯寂寞心相慰”。她夹在中间,处境两难及至“突然昏厥”,演员细腻地传达出了人物复杂的情绪。

        《景阳钟》从李自成攻陷山西,逼近居庸关,外患、内忧重重开始,一直把崇祯置于风口浪尖。这给主演黎安带来了极为艰难的创作课题。可贵的是,黎安的表演深刻地揭示了崇祯的内心世界。如第五场“分宫”,当都城已攻破,督守降敌,崇祯直面“海宇分崩”“立锥无地”,甚至想到“惟有一死,以谢天下”;当周后、公主自杀后,崇祯面临“血泪已干”“悔恨交加”的心境;内心既“不服”又“不甘”,最后甚至感到“无颜面对世人”……在面对这样尖锐的戏剧情势与复杂剧烈的人物心理冲突时,黎安在观众熟悉的“表示省悟”“表示悲痛”的程式动作中充实了激动的真情。

        我们深知,戏曲的表演程式不易改变,否则会导致美质出现破绽。《景阳钟》带来的启示是:充实演员表演的情感体验,当演员在内心有了真挚的感受、澎湃的激情,在程式动作过程中随着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对原有程式动作有所延展,也就是在真挚情感充实的基础上来发展甚至创造新的程式。梅兰芳先生一生追求“移步不换形”,《景阳钟》的表演艺术家正是在努力摸索着做到“不换形”的“移步”。我们都在思索戏曲艺术如何进一步向生活学习、吸纳现代美学元素,思索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谨慎地迈出新步。现今的舞台上出现过令人尴尬和担忧的所谓“创新”,但在谢平安导演的指导下,《景阳钟》在表演艺术上所呈现的是以演员表演的一定程度的激动真情给程式动作注入新的血液和生机的经验,值得重视。

        《景阳钟》的作曲顾兆琳、舞台美术设计刘福升和灯光设计周正平的创作使《景阳钟》的听觉、视觉艺术呈现出了富有新意的创造,既有忠诚的传承,又有现代视听艺术的审美。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中,采用了京城古建筑的元素,并对其予以分解、象征化,如耸立的五扇分立的门窗,后景衬以薄雾中的朦胧的深宫围墙,淡淡地渗透出悲剧的诗情。又如“乱箭”一场,天幕以暗红色衬底,呈现犹如暴风云雾的“战云”,画面上横穿树枝,在战火的意象中渗出了诗情。整个舞台美术呈现的美质是以诗情营造出典型环境,既令人感受到现代艺术之美,又有新意地统一在戏曲的程式美当中。

        此外,我还想指出一点瑕疵:一是少量的词艰涩、难懂,如第四场,崇祯唱:“朕之生命啊!却是漏尽更筹鸡乱鸣!”第五场,太子、公主与周皇后三人唱:“流氛直犯紫薇垣,金瓯残损应难免;剜肺摧肝,龙楼凤阙灰飞血溅。”第六场,崇祯唱:“苔滑露重路崚嶒……身披白练气怎平!”戏曲的唱词、台词本是诗——剧诗,而剧诗的特征是既要有诗性,具有文学美,同时还要尊重它面对广大群众与“一次过”的戏剧文学特性。这方面还需要从戏曲经典剧目的剧诗中学习。

        此外,本剧名为“景阳钟”,意在象征危难中的民族的呼唤与呐喊,有着很深的哲思与诗情。而在演出中,几次表现“景阳钟”,都只是由演员顺手在舞台上用无实物动作简易地比划完成,如此草草呈现这个有分量的舞台象征,我感觉有损戏的诗情、诗境,减损了戏的震撼力。当然,这并非是要简单地在舞台上安置实体大钟,我期待的仍是要统一在戏曲程式性的舞台假定性的美学特征中,比如在全剧的高潮处,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演员的表演,更庄重、更富诗情地呈现“景阳种”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