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东北的大规模侵略,中国人民由此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抗日斗争。84年后的9月18日,国家京剧院在京宣布,其出品、演出的现代京剧《西安事变》,将以京剧形式再现中华民族一致抗日的伟大历史。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如何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呈现在京剧舞台上,对于国家京剧院来说是一次挑战。为此,剧院集结了强大的主创、主演阵容:著名编剧孟冰、著名导演娄迺鸣、资深京剧导演孙桂元主持创作,京剧名角于魁智、朱强、李胜素等领衔出演,唱腔作曲谢振强、音乐作曲唐建平、舞美设计边文彤、灯光设计刘建中、化妆造型设计张玲亚等业界大腕云集团队,优秀青年演员王越、胡滨、吕耀瑶、朱虹等青春荟萃,此外,剧组还邀请了党史、军史、京剧界的专家坐镇把关。
张杨两位将军为民族大义做出的历史选择
自2014年11月接受《西安事变》编剧任务,孟冰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把这个意义深远、人物众多、矛盾激烈的历史事件搬上京剧舞台,而且让观众去接受和信服这些早已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为充分还原历史,孟冰用了13天时间,闭门谢客、废寝忘食,阅读了40本有关“西安事变”的书籍和资料,直到事件的画面和细节清晰地再现于他的脑海中。随后的创作过程历时8个月,易稿10次,经过与专家学者、主创主演的反复斟酌,终于打磨出现在的最终稿。
谈到自己的创作过程,孟冰至今心潮澎湃:“通过看书,我在跟这些历史人物进行着心灵的对话、碰撞和交流。我能理解他们,我也有过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那样一种热情、一种冲动、一种奔放、一种爆发。当时,张学良才36岁,杨虎城大他几岁,他们也是时代的年轻人,在那样一个大的历史变迁面前,他们那种对民族的感情、那种国仇家恨、那种激情、那种豪气、那种男子汉热血担当的精神,我特别愿意去展现。”
孟冰引用雨果的一句话来解读自己选取的历史观,“历史是钉在墙上的一颗钉子,让我们来悬挂我们的外衣”。在他看来,“虽然后人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探究真相,这次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素材,其中不乏以珍闻趣事为借口的、以解密档案为佐证的所谓真相,但最后我们的团队达成了共识,依据党史,也就是正史和我们的教科书上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论述,着重的是张杨两位将军为了民族大义做出的历史选择,如果能从这出戏中渗透出一点点,就足够了”。
还原历史前提下的现实与写意相结合
面对这一题材,导演娄迺鸣和京剧导演孙桂元表示,在还原历史的前提下做到现实主义与写意艺术相结合,要攻克极大的难关。
“3岁进戏园子看京剧,那时候就觉得京剧是彼岸,太精致,不可触摸。”首次执导完整京剧作品的娄迺鸣说,“这些腕儿在台上一站就是戏,不用附加导演个性。我要做的是逐步收敛,不伤害京剧这门艺术。”
娄迺鸣认为京剧是一种浪漫的写意艺术,排演现代戏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现代戏无法使用传统京剧的很多表现手段,因此要从细节入手去突破。例如为体现蒋介石被追击时的狼狈,演员王越说台词时手要微微抖动,但幅度不能太大,这样既能体现一个人在危急情境下的本能反应,又能表现蒋介石因身份顾忌而具有的心理状态。“希望塑造这个时代的偶像,展现在时代潮流中逐步觉醒、和自己做斗争的艰难人物。”娄迺鸣说。
孙桂元年逾七旬,却承担着最繁重的工作,每天第一个到排练场,趁开排前设计身段,最后一个离开,默默画图琢磨调度。孙桂元介绍:“由于现代服装和人物身份的制约,很多戏曲惯常的程式动作无法使用,于是重点就放在了开掘人物上。同时会着重把握角色特定的形体动作,加上京剧的锣鼓等手段,共同呈现角色的心理状态。”
于魁智与张学良有过两面之缘
《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由国家京剧院老生演员于魁智饰演。刚刚作为观礼团成员亲历了九三大阅兵的于魁智表示,希望通过排演该剧,表达戏曲工作者对抗战胜利70周年的态度和情怀:“在每次国家民族的重大节点上,我们戏曲演员都是有态度的。虽然没有经历战火硝烟,但应通过表演告诉后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排练场上,于魁智的绝活是不光自己的台词唱腔烂熟,还能把全剧所有角色的台词唱腔熟记。这一切源于他超常的付出——每天排练12小时以上,清晨即赶到排练场与琴师鼓师对腔,半夜还与唱腔设计商讨细节。
虽然与张学良年龄相差60岁,但于魁智却与张学良有过两面之缘。早在1993年,于魁智随中国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前身)首次组团赴台湾演出,张学良便一连看了6场,并盛情邀请主要演员到家中做客,席间他连声称赞于魁智“真是唱得好”。当他得知于魁智跟自己同是沈阳人时,更是激动不已,对于魁智说:“你是我的小老乡!”两人情谊陡增。
1996年,张学良95岁大寿时,家人几经周折联系到于魁智,请他远赴美国为张学良的寿宴献唱。在听完于魁智的演唱后,张学良十分欢畅,自己也唱了几段。那次寿宴后,张学良挽留于魁智等人在美国逗留了7天,而张学良每天下午3点到晚上8点,都如约赶到亲友家听于魁智唱戏,与他畅谈京剧。
在于魁智的眼中,“张将军是位传奇人物,是位平凡、真诚的长者”。22年后,他终于得以在自己熟悉的舞台上诠释自己心目中的张学良。
首次在京剧中表现周恩来
京剧舞台上表现周恩来,《西安事变》开了先河。当被问到用京剧塑造周恩来与别的艺术形式有什么不一样时,北京京剧院老生演员朱强笑着说:“就是我唱,他不唱。”尽管做了很多努力,朱强还是忐忑不安。“儒家文化中的大仁、大爱、大义在周恩来身上都有体现。随着时间流逝,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有了沉淀。”他说。
如何建立与周恩来的联系?朱强认为,“不跳戏”确实是个考验,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从形象和语言上靠近,唱腔上不用流派。他将运用“风搅雪”的表现手段,把京剧唱腔与方言口音糅合穿插,既能突出周恩来的语言特征,又能体现京剧的特有韵味。
用京腔京韵喊“darling”
端庄典雅的国家京剧院青衣演员李胜素,将塑造风姿绰约的宋美龄。李胜素说:“每当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时刻,戏曲工作者都有响亮的声音。我宗的是梅派,梅兰芳先生当年就有蓄须明志、拒为日寇登台的壮举。我们今天的戏曲人也要用表演塑造多姿的历史形象,振奋不屈的民族精神。”当听说剧中宋美龄将用京腔京韵对蒋介石喊出那句英语“darling”时,戏迷们纷纷表示出好奇和期待。
大胆起用青年演员担纲主演
秉承培养青年演员的一贯思路,此次国家京剧院大胆起用了多位青年人担纲重要角色。说到扮演蒋介石,铜锤花脸演员王越透露,自己在念白时时常有意识地把语速放慢,动作也不宜太多,因为这个人物是比较有城府、沉稳的,遇到事变心里紧张却绝不外露,动作、语速都慢,感觉就对了。
扮演杨虎城的架子花脸演员胡滨则坦言,为了把握杨虎城这个人物,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于这个现代戏中架子花脸难得的正面角色机会,将倍加珍惜,不负众望。
青春靓丽的青衣演员吕耀瑶和朱虹,在剧中分别饰演赵四小姐和杨虎城夫人谢葆贞。日常排练里,两位美女演员忘我投入,完全沉浸在了两位传奇女性的生命节奏中,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将京剧旦角的典雅和青年女性的妩媚融进了风云际会的角色之中。
京剧乐队与交响乐共同营造史诗气象
为营造深邃的历史感,此次《西安事变》运用了京剧乐队加交响乐队的配置。据音乐作曲唐建平介绍:“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用交响乐伴奏京剧,而是让管弦乐器和京剧乐器在演奏中各扬所长、融会贯通。比如开场时张学良被迫带兵阻拦学生时的混乱场面,单靠京剧乐器很难奏出那种感觉,这时加上交响乐就能很好地表现出那种纷乱的情景。但一部京剧不会总是用交响乐,特别是在艺术家们演唱时还会以京剧乐器为主,可以突出他们的嗓音特点。”
对于观众最担心的加入交响乐后是否会听来不像京剧的问题,唱腔作曲谢振强解释:“不用担心,首先落脚点是京剧唱腔,然后要跟我们所运用的京剧以外的音乐语汇形成一种有机结合,听起来还会是京剧的味道。”音响设计秦鹰表示,由于这次的乐队配置和以往不太一样,观众在听觉上一定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将西安古城搬上京剧舞台
此外,在舞台视觉的表现力上,设计师也是费尽心力。舞美设计边文彤在阐释此次的创新时表示:“我们在材料的运用和制作方面都做了一些不同的处理。比如要怎么把当时的西安古城搬到京剧的舞台上来,我运用了解构的方式,提取西安的特有元素,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当时的西安。”此外,灯光方面也会比以往更丰富,彩灯、霓虹灯等都会出现,追光、散光、重光等现代的打光手法都会运用。
服装设计蒋典强调,为了尊重历史,本次服装全部采用丝绸面料,同时考虑到舞台上的反光问题,在面料颜色的选择上进行了大量的比对。道具设计李继勇也表示:“道具也要尊重历史,为此查了很多资料用以考证。但是娄导和我有很多新想法,所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会加入一些创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