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晚,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组织实施的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晚会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凸显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时长90分钟的晚会全面展示了从1931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14年抗战岁月,以及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人民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奋斗历程。晚会由开场式“胜利”及“浴血中华”“正义力量”“和平梦想”3个篇章构成,以中国抗战的重要历史节点和典型事件场景为主线,以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第一枪直至赢得胜利,在和平发展旗帜之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和平美好未来为主要表现内容,集合了合唱、领唱、重唱、交响乐、民族音乐、情境表演、舞蹈、诗朗诵、多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再现了若干抗战历史重大事件,表现了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精神风貌。
文艺晚会以国家艺术院团优秀艺术家为演出主体,参演院团中既有中直院团,又有部队院团;既有国营院团,也有民营院团;既有解放军战士,又有大中小学学生;参演演员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仅6岁。演职人员总数3660人。
晚会总导演陈维亚向记者表示,本台晚会于两个月前进入排演,所有演员抱着共同的信念加班加点。“大家认为,通过艺术形式再现14年艰苦抗战历史非常光荣,必须把中国人民的志气表达出来,把当年奋勇抗战的激情表达出来。”陈维亚介绍,晚会主创人员都是来自各单位、各专业的精英,分为顾问组、导演组、文学组、音乐组、舞蹈组、舞美组、电视转播组与视频组8个部门,排演时精诚团结,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文学组首先确定了此台晚会的主题,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16个字的主题凝炼为晚会名称《胜利与和平》。文学组还担任了晚会首尾两部原创音乐作品《胜利之歌》、《和平——命运共同体》的歌词创作。此外,文学组还与其他主创人员一同确定了整场晚会结构,策划了演出形式,尤其是在戏剧化的情境演出方面。”晚会文学组组长王晓岭告诉记者。
晚会副总导演王晓鹰详细解释了戏剧化的情境演出:“晚会不再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呈现了戏剧化的情境演出,使演唱、舞蹈、表演有机融为一体,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史诗性的艺术风格。比如在舞台上以一个老兵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他的讲述、回忆和呐喊中,使表演跌宕起伏如同一部戏剧。同时,在心理描写与人物情感表现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比如在展现《游击队歌》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时,表现的是游击队得胜后回到营地的场面。战士们打了胜仗、缴获了武器,与根据地的老乡们一起欢庆胜利时唱起这首歌,可以让观众立体、丰富地重温优秀艺术作品,同时唤起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
虽然晚会表现形式大胆创新,但是音乐依然是晚会的重点。担任本台晚会音乐组组长的是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关峡向记者透露,音乐组首先筛选优秀的音乐作品加以改编,确定了以《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两部优秀作品作为演出的主旋律循环出现。同时,用几首原创的音乐作品把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与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为了更好把握这台演出的音乐,音乐组的专家们还特意远赴莫斯科参加了红场阅兵活动。关峡称,音乐组的主创人员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方针,全身心投入晚会的创作与排演工作。
本台晚会以大量高科技手段呈现,通过视频与演出的配合,重现了战争的峥嵘与和平的美好。值得一提的是,9月3日上午的阅兵仪式镜头也被主创团队及时采集并编辑加入到晚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