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反馈/客服|登录 |注册 主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吉林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
  • 业务咨询电话:
  • 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796855775
文化动态
  • 让“英雄母亲”成为感人艺术形象
  • 发布人:吉林演出网 发布时间:2015-8-17
  • 转自8月17日《中国文化报》

        评剧《母亲》剧照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评剧院倾力打造了大型评剧《母亲》(编剧刘锦云,导演张曼君),再现抗战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和爱国情怀,告诫后人走珍视和平发展之路。这部作品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北京密云县的英雄母亲邓玉芬,先后把四个儿子送上前线打鬼子,这样的母亲,是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个母亲中的一个。首演1个多月以来,该剧从题材选择到艺术表现形式带给观众精神鼓舞和心灵震撼。戏曲界专家学者认为,该剧给予真人真事英模戏题材创作诸多启发。

        根据真人真事进行改编、创作,易受宣传意图束缚。某些英模人物搬上舞台后,观众反而认为其艺术形象不如真人真事感人,即在于并没有处理好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有的作品高大全、模式化,虚假肤浅……北京市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吕先富介绍该剧的创作虽是应时而生,但不想作为应景之作。为此编剧刘锦云匠心独运把英模人物的崇高性和平凡性统一起来写。他说,创作《母亲》原本是一个命题作文,但仍要扎扎实实地写生活、写人物。因此,在评剧《母亲》中,他也把塑造、刻画人物当作重点,正是想通过塑造一个普通山中妇女的形象,来再现那个年代中国人面对侵略者时所做出的选择。正如剧中母亲所诉说:“我并非天生心豪放,白河边庄稼院里一女人。”《母亲》也就因此产生了贴近生活的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认为,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应该肯定的,同时它表现的爱国主义不是那种千篇一律——创作者没有过分渲染悲剧色彩,而是强调了母亲的奉献精神和伟大人格。

        人们往往认为戏剧作品最能抓住观众的是矛盾冲突,这样观众才能时时入戏。然而,和其他抗日题材剧目不同,《母亲》在叙事、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做出了探索,剧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兵,采用了倒叙的结构,淡化具体情节,整体效果给人呈现了诗画色彩,打破了抗日剧必然有鬼子端着刺刀上场的套路,却仍让人侧面体会到鬼子的凶残。话剧导演王晓鹰评价该剧舞台呈现方式崭新,以“新歌舞演故事”。戏剧评论家龚和德说:“剧目的叙述结构是非常有创造性的,超越了戏曲的传统叙事方法,而是围绕剧中人物心灵来写。”《中国戏剧》原副主编安志强感到“《母亲》的时空变化用到了极致。”薛若琳认为,母亲这个人物树立起来,不依托激烈的矛盾、冲突,难度很大,导演、编剧在开创探索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儿艺原院长欧阳逸冰认为,编剧、导演大胆舍弃几乎所有的外部动作,专注于这个母亲的内心世界开拓和深深挖掘,这样的做法非常了不起,只有诗的构思才能完成这种结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希望将这种创作方式成熟化、定型化、理论化。

        该剧的音乐、舞蹈也可圈可点。舞蹈的前后搭配、调度、节奏把握、强弱对比非常好。大段饱满、精彩的评剧唱段,更是本剧特色。母亲的扮演者、评剧白派传人王平对每个唱段在发声、唱腔等方面都精益求精。沈阳评剧院原院长徐培成称赞《母亲》加强了评剧音乐的表现力:“这个戏的音乐突破了既有老腔老调,又同时保留了评剧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