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反馈/客服|登录 |注册 主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吉林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
  • 业务咨询电话:
  • 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796855775
文化动态
  • 倾听唐诗里的诉说
  • 发布人:吉林演出网 发布时间:2015-8-15
  • 转自8月16日《中国文化报》

        “唐诗是祖先向我们诉说,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在一曲少儿歌舞诗表演《读唐诗》中,“中国文学周·唐诗论坛”日前在湖北襄阳拉开序幕。

        “中国文学周·唐诗论坛”活动旨在弘扬唐诗文化,繁荣文学创作,由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办,襄阳市委、市政府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承办。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表示,此次活动对推动襄阳文学事业的繁荣昌盛、培育襄阳人文精神、彰显城市品牌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吟诵接轨传统

        在“中国文学周·唐诗论坛”的开幕式上,《登襄阳城》、《襄州春游》、《夜归鹿门歌》等多首与襄阳有关的古诗,在古筝和琵琶优美的琴音中缓缓流淌。孟浩然、杜审言、皮日休等曾生活在襄阳大地的诗人的作品,在吟诵声中撞击着观众的心扉。

        “一部大唐诗,半部襄阳史。”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说,襄阳与唐诗有着不解之缘。襄阳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诗人在此留下传世诗篇。《全唐诗》近5万首诗歌中有4000多首与襄阳有关。孟浩然赞家乡“山水无尘泥”,李白叹这里“花月使人迷”,王维那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至今仍被吟诵。

        为开幕式上吟诵唐诗配乐的是襄阳市一所古筝学校的老师赵锦如和一位弹琵琶的学生陈奇玮。为了让古诗在吟诵的过程中更有古朴的味道,赵锦如将《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多首中国古典名曲,根据诗的意境进行了“剪辑”。“虽然暑假很忙,但能参与这样的活动,我觉得很荣幸。”赵锦如说。

        以演出连接古今

        从广西的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实景演出已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8月9日,实景话剧《草庐·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草庐剧场上演。话剧制作由策划人梅帅元担纲,他曾经策划创作了《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等众多实景演出。《草庐·诸葛亮》分为《隆中对》、《丑妻吟》、《赤壁赋》三幕,通过多媒体影像和话剧交叉展现的形式,呈现了刘备三顾茅庐、黄月英木牛入嫁、诸葛亮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等经典剧情。从扑面而来的满天飞雪到堂皇富丽的铜雀台,引起观众阵阵惊叹。

        草庐剧场是为实景演出量身打造的,位于隆中景区。作为舞台背景的草庐集合多媒体影像技术,呈现丰富而多变的视觉效果。和以往的演出相比,在《草庐·诸葛亮》中,诸葛亮不仅提起纪念自己的武侯祠、赤壁之战,还让宋代大词人苏轼出场和诸葛亮进行穿越时光的对话。剧终时,诸葛亮走向舞台后面的山坡,渐渐隐去,一片孔明灯升上天空……

        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忠表示,《草庐·诸葛亮》的上演是襄阳市文化旅游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文化旅游“二次创业”的亮点,填补了襄阳大型实景演出的空白,是襄阳完善旅游产业链、促进文化繁荣的有益探索和全新实践。

        把传统融入生活

        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诵读、深情的吟唱,看着精彩的舞蹈,白庚胜说:“对唐诗的理解都记录在儿童吟唱的民谣里了,它滋润着人们的灵魂,滋养着人们的审美能力。”吟诵作为古代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门必修课,摇头晃脑中会走近古人创作的心境、作品的意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发现了吟诵的价值。诗人唐晓渡说:“诗借人传,城借诗传。伟大的诗人来到这里书写了当时的心智,于是这里成为中国人记忆中的一个亮点。”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是把生活中的诗意转化为诗歌的。他以家乡襄阳为主要创作基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田园诗。评论家蔡世平认为,山水田园诗是我们祖先诗性、智慧的文化创造,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和生命美学观,对民族精神气质、性格修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涵养、构建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实现文化传承,把传统融入生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吟诵是与传统文化接轨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吟诵、实景演出等艺术形式,以及建筑方面古风古韵与新城新貌相映生辉,都能让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实现古代和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融。作家周清印说,今天,我们要尽力把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有效地融合到现代生活中,这是对历史文化最有效的传承手段之一。有些地方忽略了这个问题,很遗憾。在城市改造、群众文化等方面,注意彰显历史文化风采的地方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