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反馈/客服|登录 |注册 主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吉林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
  • 业务咨询电话:
  • 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796855775
文化动态
  • 鼓曲,你听过吗?
  • 发布人:吉林演出网 发布时间:2015-7-2
  • 转自7月2日《中国文化报》


        宋一月(右一)和母亲张君丽演出梨花大鼓

       

        6月22日至29日,首届京津冀鼓曲大赛即将举办之际,“传统文化与鼓曲艺术”系列培训活动在北京举办。

        提起鼓曲,当下很多年轻观众似乎有点陌生。曾几何时,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北京琴书等就是当年的“流行歌曲”,唱腔优美、词句典雅,极受观众追捧。

        而今,这些传统的鼓曲艺术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多元文化消费的冲击下,不仅消费者的群体在变,大到市场环境,小到作品题材,都在发生变化。如何才能挽救鼓曲这一曲艺形式,让鼓曲艺术重焕生机,值得人们深思。

        梨花大鼓几成绝响

        “在河北,唱梨花大鼓的目前不超过5人,在全国也没有几个了。”来自河北邢台市威县的宋一月对记者说。梨花大鼓是河北南部地区特有的鼓曲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作为冀南梨花大鼓县级非遗传承人,三十出头的宋一月一年演出梨花大鼓只有四五十场。“我母亲张君丽是河北省唯一一位梨花大鼓省级传承人,她教了我很多有关梨花大鼓的知识。梨花大鼓学起来不容易,至少得好几年工夫,加之现在市场不景气,愿意学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说这番话时,宋一月多少显得有点无奈,“不仅是梨花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现状也都差不多。”宋一月介绍,他曾经跟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方面的老师交流过,为了寻找接班人,很多老师主动提出给前来学习曲艺的学员每人每天补助10元,管吃管住,可即便这样,也少有年轻人愿意来学。

        今年63岁的卫宏秀与京东大鼓打了几十年交道,倾入了他太多的感情。“上世纪70年代,为了学习京东大鼓,我长期坚持给著名曲艺家、京东大鼓演员董湘昆老师写信讨教。最终,我的执着感动了董老师,他收我做学生,在艺术上不断指点我。”说起京东大鼓,卫宏秀滔滔不绝。“现在,很多老一辈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京东大鼓,可是年轻人真是不多了,看我们演出的观众经常都是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卫宏秀言辞神情流露出深深的惋惜。

        不仅京东大鼓、梨花大鼓、西河大鼓如此,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韵大鼓、铁片大鼓等曲种如今都面临着传承危机。“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曲艺在很多人眼中地位下降,创作和人才方面都出现了危机。”中华曲艺学会名誉主席常祥霖说,“其实,我们的曲艺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生意,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曲艺是小投入、高产出、大影响的文艺形式,只有我们行业内自己先把它重视起来,别人才不会轻视它。”

        从听不懂的观众入手

        在老北京人过去的记忆里,走在胡同中,只要有人唱一句“二八的那位……”旁边的院子就会有人接唱“俏佳人懒梳妆”。当年京韵大鼓骆派艺术的创始人骆玉笙每次演出时都是万人空巷,现场气氛热烈异常。

        如今,观众对鼓曲热度的消减与当年的盛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很多年没在剧场听过鼓曲了,记忆中父辈他们的休闲方式倒是看戏、听鼓曲,现在我真是不太听得懂鼓曲。”采访中,观众王女士这样的一番话似乎很有代表性,如今,像王女士这样听不懂鼓曲的观众不在少数。

        戏曲是演给人看的,鼓曲是唱给人听的,观众是决定一个艺术门类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曲艺作家杨妤婕看来,要想让鼓曲艺术“火”起来,根本出路仍在于培养观众,重新建立一个文化氛围。“什么叫艺术的熏陶?就是要利用传统手段多给观众提供欣赏鼓曲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让听不懂的观众慢慢听懂并喜欢。” 杨妤婕说,“浸染、熏陶需要时间,培养观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 杨妤婕还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曲苑大观》节目为例,“这个节目每天在固定时段播放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北京琴书等,据我所知起码有40年了,天津的很多观众都是从这里接触并喜欢上鼓曲的。”

        “演员是少数,观众是多数,没有观众,再好的艺术也只能称之为博物馆艺术。因此,鼓曲要想发展,关注点仍然要放在观众身上。”采访中,很多曲艺方面的专家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看得少,听得少,自然不懂也不了解。只有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与鼓曲亲密接触,欣赏、喜欢甚至追捧都是很有可能的。”

        不妨拓宽传播渠道

        鼓曲是曲艺中数以百计的唱故事的曲种的总称。除了常见的单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北京琴书外,比较著名的曲种还包括天津时调、河南坠子、岔曲等。如此种类繁多的鼓曲艺术是适应当今大环境不断发展丰富,还是被渐渐地搬进博物馆?

        随着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传播方式迅猛发展,传统鼓曲能否在新媒体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很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时空限制少等特点为鼓曲艺术提供更便捷的传播渠道,是“80后”年轻人谢岩近几年来的探索。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听京剧长大的谢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曲艺迷。为了推动鼓曲的发展,年轻的谢岩尝试创办了北方曲艺网,利用互联网资源传播鼓曲。2014年,谢岩又推出了“戏曲曲艺两门抱”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推出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收获近万名粉丝,这让他很受启发。“如何让更多年轻观众爱上鼓曲,我认为传播形式很关键,一定要突破传统观念。” 谢岩说,微博、微信都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触手可及,利用这些平台传播鼓曲,可以事半功倍,“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的,通过新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鼓曲。”

        很显然,让传统的鼓曲搭上新媒体的快车,不仅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与众不同的观演体验,也为鼓曲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谢岩的做法得到了杨妤婕的肯定,“稳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通过这些创新实践,鼓曲有望扩大观众群。” 杨妤婕说,眼下,传统手段不能丢,新媒体等现代化创新手段及时跟进,两者一起为鼓曲艺术的传播开启新的春天。

        相关链接

        梨花大鼓:河北南部地区独有的鼓曲之一,颇受群众的欢迎。原名犁铧调,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历史悠久,清朝乾隆年间已有艺人演唱。清朝嘉庆年间,河北邢台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

        北京琴书:源于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的五音大鼓,演员左手持鸳鸯板,右手执楗击鼓,同时说唱,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旋律简洁。

        京韵大鼓: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演员左右手同时击鼓并说唱,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

        铁片大鼓:北方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演员演唱时左手持铁片,右手执楗击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风格通俗朴实。

        梅花大鼓:脱胎于清朝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一人打鼓说书,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长于在叙事中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