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磅礴的民俗歌舞表演、极具乡土气息的农民达人秀、建在身边的365百姓书房、全省首家自助图书馆……一年来,绿园区始终以“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为目标,通过社区、文化馆、图书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平台,将一个个群众喜爱的文化项目带到百姓身边,让百姓乐享身边的文化硕果,提升幸福指数。
点亮都市文化生活
歌舞创作荣获国家级奖项,“社区艺术团精品节目展演”等活动唱响绿园大地
近日,雁鸣湖社区的马全恕、韩志敬、杨阿令等小区书法爱好者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挥毫泼墨,书写一副副对联和“福”字,并与社区“海普”志愿者一道将春联等书法作品送到辖区部分企业和低保户家中。据了解,绿园区将利用两个月时间,在两节期间举办“文化五送五进”系列活动,即送文艺汇演进基层、送文艺培训进文化大院、送文化阅读进书房、送文化年货进万家、送“全家福”进农家活动,以灵活、丰富、分散的活动形式,丰富广大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艺作品,点亮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截至2014年,绿园区已建立9个文化服务协作联盟,形成近千人的文化骨干队伍。组织开展“梦想中国 幸福绿园”广场活动100余场次,举办集体和个人书画展、工艺美术品展50余次,参与群众达20万人次。2014年末,绿园区举办了“第二届社区精品节目展演”,来自26个社区艺术团的48个精品节目,为群众带来了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近年来,绿园区文艺工作者贴近生活、反映现实,重点在诗歌、书画、歌舞等方面,创作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像农村诗人杨俊华创作的《长春的微笑》《中国梦》《乡愁的诉说》等诗歌作品,多次获得长春市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区文化馆舞蹈团创作的歌舞节目《袖舞迎春》,荣获东三省电视舞蹈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项,为吉林省争得了荣誉。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关注关东文化题材的创作,抓好大型民乐器乐合奏《嗨腔》、各民族舞蹈创新组合、爱乐合唱团经典曲目、纪录片《发现绿园》、图书《绿园》等文艺作品的创编,精心打磨重点文艺作品,力争推出在省市具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让农村黑土地绽放文化光彩
建立乡村“文化大院”,农民达人秀、乡村青年红歌演唱会搅热黑土地
城西镇跃进村村民单红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庄稼汉。自从参加了区里举办的“农民达人秀”,他就成了“乡村明星”。用时不到十分钟,他就能白描一幅栩栩如生、寓意吉祥的荷花鲤鱼图。“虽然就是个农民,但我非常喜欢画画,经常画一些寓意美好的画,像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等,还为村里画过文化墙。”单红宾介绍说。
文化扎根乡村,农民秀出风采。绿园区建立了22个文化大院,在每个乡镇都建立综合文化站、每个村设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到屯组,建立了18个屯活动点。坚持让农民唱“主角”,“秀”新时期新农民的新风采,策划开展了“农民达人秀”、乡镇特色文化品牌展、青年乡村歌手大赛、送“文化年货”进村屯、“田野影院”露天电影巡回放映等一系列农民文化活动,参与群众达3万余人次。实实在在的举措,真正将文化送到基层、“种”在基层,让老百姓的平常生活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儿”。
“书香绿园”涵养社会风尚
267个“365百姓书房”、412个书香文化阅读阵地、全省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让阅读就在身边
在绿园区普阳街道信阳社区,20多平方米的“365百姓书房”内摆放着500册图书,其中多为国学类书籍。“社区经常在这里组织‘国学讲堂’读书月、读书沙龙等活动,让社区国学爱好者有了学习的平台。”64岁的居民柳凤兰说。这样贴近群众的“365百姓书房”,在绿园区共建有267所,累计配送图书5万余册。在新建“365百姓书房”基础上,绿园区还通过整合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企事业单位图书室等145个文化阅读阵地,累计全区打造412个书香阵地。依托书房开展送文化、农技培训、义务普法等活动,实现了与基层事业的融合互动、资源共享,让不断流、接地气的“全民阅读”走进了百姓生活。
为探索实施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便捷阅读形式,绿园区在全省率先建设2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市民只要刷刷卡,选择想要的图书,短短几十秒,自助图书馆就会“吐”书给你,就像自助售卖机一样方便。该自助图书馆成为“永不打烊”的文化场所,极大地延伸了文化阵地服务功能。
文化产业项目凸显关东元素
以关东文化园、紫玉木兰、滕氏布糊画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项目传承弘扬关东文化
金秋十月,位于绿园区城西镇的关东文化园里景色宜人,游人穿梭,市、区文化旅游部门联合关东文化园举办的关东民俗文化旅游周,更是为园区增添了浓郁的关东风情,也带足了人气。
关东文化园是绿园区近年来重点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也是绿园区骨干文化企业。年初以来,关东文化园带领全区59个重点文化企事业单位发起成立了绿园区文化产业协会,搭建文化企事业单位及文化人士交流、沟通、互动的新平台,开展“绿园区文化产业讲坛”等活动,服务文化企业、行业,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绿园区重点培育和扶持了一批以关东文化、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企业项目,如协调省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帮助和支持关东文化园成功申报吉林省重点文化园区,申请扶持资金100万元;扶持紫玉木兰品牌工艺布鞋市场开发和建设项目,建设工艺品牌销售“百家连锁直营店(柜),目前,紫玉木兰项目已在长春、辽源等地建成直营店,产品销售至20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2007年落户绿园区的“滕氏布糊画”项目也通过绿园区的政策扶持获得收益,目前,该项目已有百余种定型产品,年生产布糊画5000余幅,销售额达800万元,传承和弘扬了满族文化。
新的一年,绿园区将重点抓好关东文化产业园项目、东北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项目、同心湖文体中心项目,重点扶持关东文化园和紫玉木兰申报2015年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将继续举办关东文化节,推出民俗文化旅游周、关东冰雪旅游节、关东书画、手工艺品展等活动,以“弘扬关东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融民俗风情体验、乡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游览为一体的民俗休闲旅游,促进地区特色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同时,结合民营经济大发展,加大中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激发文化产业“微力量”。
编者按 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基因、快乐元素。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身心的愉悦,更有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期许!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文化绿园来说是值得书写记录的一年。丰富多彩的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成绩斐然的文艺作品产品,具有关东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日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骨干作用突出的群众文化队伍……绿园,用对文化繁荣的执着,擦亮了全国文化先进区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奖杯!
回顾2011年的5月,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长春市名列其中。绿园,作为长春市的“主战区”,“文化民生”力求聚焦百姓新期待、创造幸福新生活,为长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园区举办首届社区艺术团文艺节目精品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