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剧院内,载誉归来的汉调二黄大戏《莲花碑》拉开了安康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文艺精品演出活动的序幕。在持续一周的惠民演出时间内,不少观众一边为这部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主会场的大舞台上备受专家肯定的安康地方戏曲的华彩而鼓掌喝彩,一边为早年一度没落的古老非遗项目的重新绽放而欣喜,更为如今包括汉调二黄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化、充盈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而欣慰鼓舞。
挖掘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潜能,并将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安康不但提出了“汉剧兴市”战略,而且借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契机,积极探索保护利用优秀文化遗产服务百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的新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深受当地群众好评。
缘起: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当地群众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单一化,缺乏具有地域品牌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艺作品难以贴近群众、很难得到群众的欢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其他文化工作结合度不高,分兵作战,呈现“两张皮”现象,不能有效形成合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着瓶颈,而这已不是单纯加大投入所能有效解决的,需要立足实际构建新的服务抓手,纲举目张地盘活深受百姓喜爱的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对此,安康想到了自身蕴藏丰富且群众认同感强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安康地处陕、鄂、川交界,是明清时期“湖广移民”重要迁徙地。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和移民交流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多元包容、特色鲜明的地方传统文化。其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级非遗项目有24项,安康市县级非遗项目有200余项。长期以来,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这里交汇,传统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其中尤以汉剧为代表。安康汉剧根植于安康人民的沃土之中,通过众多的民间班社和数千个大小剧目流传,汉剧成为具有鲜明安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高度的地方文化认同感。以汉剧为代表,包括民歌、道情、小场子、花鼓戏、剪纸、社火、龙舟等,成为安康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
201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以汉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安康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根据这个思路,安康响亮地提出“振兴汉剧就是振兴安康”,从而形成了“汉剧兴市”的安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走出了一条依托本地优秀地方文化遗产,以地方文艺院团和群艺馆、文化馆为龙头,积极扶持民间班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2013年8月16日,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局长杨海波以《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康市“汉剧兴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在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通过项目陈述、专家提问、答辩等环节,以86.02分位居西部申报创建项目前茅、省内申报项目第一的好成绩,成功获得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资格。
概括而言,富有安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汉剧兴市”战略为引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带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规范建设,带动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公共文化艺术团队建设,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文艺创作保障机制,形成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而实现安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推进: 多方护航,“汉剧兴市”顺利实施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不久前召开的安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安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玉峰表示:“各级各部门要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为把创建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安康从创建领导班子组建到相关制度出台,环环相扣扎实推进相关工作,畅通创建之路,确保创建成效,让群众切实享受实惠。在健全领导机制方面,安康市政府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安康市副市长杜寿平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由局长杨海波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指导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单位责任分解、履行职能、分工负责、具体落实,切实承担起示范项目创建各项任务。各县(区)建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统筹推进当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并定期将创建工作进展情况上报市创建办。此外,实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协商制度,专题研究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及具体措施。
在制度保障方面,安康市委、市政府先后颁布了《安康市振兴汉调二黄规划纲要》和《安康市振兴汉调二黄五年规划》,明确了“保护与传承、宣传与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七大工程任务,并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县(区)财政分担的保障基金,市财政每年预算50万元振兴汉剧经费、50万元文艺创作奖励经费、40万元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并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保障创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2014年7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据《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文安康建设的意见》、《中共安康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安康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从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政策上的有力保障。
在完善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方面,安康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市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全市重点公共文化系列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购置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活动必需和特殊人才培养的资金。在文化人才队伍保障方面,安康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启动实施艺术特殊人才培训计划,每年选派文艺创作、编导、表演等骨干人才到省艺术院校、艺术团体进行深造。定期举办基层文化馆(站)业务骨干培训,不断改善基层文化队伍现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积极培育和发展有文艺特长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在公共文化建设考评方面,采取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的方式,定期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估考评,把公共文化建设的绩效评价提升到制度层面,纳入到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中,每年对县区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排名并通报,对工作突出的地区给予表彰和奖励。
理念: “文化民生”对接需求,普惠百姓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情况下,文化特别是公共文化长期处于经济发展的附属地位,失去了公共文化的民生含量,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对此,安康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过程中,以“文化民生”为理念,特别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
安康明确提出“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发展思路,要求文化发展要“唱响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主旋律,凝聚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正能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
“要把汉剧艺术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保护之中。各县区的公园和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中要预留‘汉剧角’,为汉剧班社日常活动提供保障。要注重创新,培养特色亮点。改变以往单向输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现向‘供需对接、增量提质’转变,建立文化服务配送菜单式机制。”杜寿平表示。“班社活则群文兴。以汉剧为主的民间班社,在安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要充分调动社会有效力量,积极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建设,切实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杨海波说。
为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安康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研究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品种、内容、方法和方式,实现供需对接、增量提质。在实际工作中,秉持均等化原则,主动将公共文化重点向农村和边远山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倾斜。同时,完善市、县公共文化机构“送文化下乡”的常态化,并建立文化服务配送菜单式机制,推动公共文化资源的科学化、高效化和便民化。
如今,安康正在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和各县区巩固、创建文化先进县为载体,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努力打造文化民生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进一步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实现安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以普惠的文化民生助推美丽富裕新安康建设。
成绩: “群文兴”激活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2011年前,安康有汉调二黄自乐班社7个,正常参加活动不足百人,基本属于自娱自乐性质。3年多来,全市新组建自乐班社47个,发展业余爱好者近5000人,累计演出1800余场次,班社组织活动、演出逐步走向正轨,成为汉调二黄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力量。”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事实上,这仅仅是汉剧振兴工程实施以来群众基础逐步恢复的一个侧面,在多样化的汉剧新平台上,学、唱、研究汉调二黄的人群大幅增加,古老的汉调二黄也借此展现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力量。
安康每年举办汉调二黄“五进”、汉调二黄电视大赛等各类活动,内容精彩纷呈,群众热情高涨;开办“汉调二黄大舞台”,每月定时、定点开展汉调二黄演出活动,搭建起学员学技艺、班社展才艺、票友互交流、游客赏汉剧、群众免费看汉剧的平台;连续开展汉剧示范班社创建活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全市汉剧示范班社进行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开办“中国汉调二黄”网站,群众有了一个实时在线的交流平台,扩大了普及宣传面;命名102所汉调二黄进校园示范学校,推动安康优秀地域文化的普及传承。
与此同时,在实施“汉剧兴市”战略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过程中,专业院团建设走出困境。安康汉剧团通过体制改革成立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新的院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逐步适应文化市场和群众文化需求。命名市级汉调二黄传承人17名并与院团学生结对授艺,招录“童子班”学员65名,发展签约作家14名,有效解决了汉调二黄传帮带和创作不足问题,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善。精品剧目打造影响力扩大。扎实推进大戏大剧创排和传统大戏复排工作,3年先后成功创排了现代大戏《莲花台》及其姊妹篇《莲花碑》,复排了《杨门女将》、《大破天门阵》、《五女拜寿》等5部大戏和20个折子戏,专业院团演出实力和艺术水准显著增强。在不久前的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上,除《莲花碑》广受好评外,汉调二黄 《五女拜寿》、紫阳民歌舞台剧《茶山情》、汉江大型情景歌舞剧《秦巴水乡·石泉十美》、陕南民歌剧《巴山情》等共同展示着安康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基础设施建设再起步。汉调二黄文化园是振兴汉调二黄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项目之一,一期工程先后建成汉调二黄文化公园、脸谱雕塑、精品传统剧目展示和小品、乐器、剧种介绍等景观。如今,估算总投资1.23亿元、占地70亩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将为市民提供广场、戏楼、浮雕、传习所、艺术长廊、多功能剧场等。艺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近年来,收集整理了十县区200余本古典大戏剧目并入册保护;编辑出版了近200万字汉调二黄系列丛书,《2011年度安康市振兴汉调二黄工作资料汇编》、《汉调二黄——中国京剧声腔之源》、《汉调二黄简明读本》、《小朋友们学二黄——汉调二黄进校园演唱作品集》等研究文集,全面系统地对汉剧音乐、唱腔、曲牌、板式、打击乐等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和研究,出版发行了《汉江上传唱着汉调二黄》经典歌曲、大戏《莲花台》、《汉调二黄进校园歌曲精选》和20个折子戏系列音像光碟。
此外,在深耕传统、服务当下的过程中,除汉调二黄外,安康深挖适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但非遗保护成绩显著,而且逐步建立起群众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
如今,以汉调二黄振兴为契机和模式,安康积极推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不断为安康公共文化建设注入活力,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旬阳民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康小场子、安康道情、花鼓子、皮影、社火、汉江号子等陕西省级非遗项目等都在“保护+转化”的过程中,输送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公共演出新产品,切实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安康每年都举办全市范围内的“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化系列活动,通过海选、预赛、复赛、决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民间文艺社团、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参演、参赛的积极性,形成了自下而上、城乡互动、好戏连台的群众文化活动景象。2014年“我要上龙舟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历时近两个月,参演人数14165人,参演节目1258个,各类演出255场次,直接受惠群众98.9万人次。此外,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围绕优秀地方文化产品转化,着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初步形成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演”、旬阳县“动感乡村”、岚皋县“文艺进百村”、白河县“唱响白河”和石泉县“多彩生活、幸福石泉”、汉阴县“百姓大舞台”、市振兴办“汉调二黄大舞台”及市群艺馆“公益文化春风行”、“汉水清音”群文品牌,每年演出1000余场次,群众文化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持续壮大发展的后劲喜人。
“汉剧兴市”硕果累累,特别是在2013年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来,安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的抓手,各项建设提速明显,迎来了富有成效的文化建设盛景:文化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性措施贯彻落实,体制性障碍不断破解;专业院团建设逐步加强,业余队伍建设迅速跟进,群众基础大幅度恢复;艺术创作、音乐研究、普及传承等势头强劲。今后,安康将进一步集合全市文化资源,探索适合新时期汉调二黄等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推动安康文化的良性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