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吉剧第一代青衣,几十年演艺生涯,75岁的杨俊英挥手转眼间都蕴含着吉剧演员的风韵。1957年,作为敦化评剧团顶梁柱,刚满18岁的杨俊英进入吉林省戏校举办的青年演员进修班。1959 年,吉林省小剧种实验班成立,杨俊英来到吉剧团。
多年后,已经退休多年,杨俊英回想到当年的日子,还是有点不能相信当年是靠什么毅力坚持下来的.结婚了,在练功房一边隔一块胶合板,就是婚房,冬天当外面北风呼啸时,室内就是寒窖;从进入吉剧团到 1978 年拨乱反正,她的工资一直是 98 元,从来没有涨过……
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如杨俊英所说,“搞吉剧,不豁出半斤八两,成不了事!”吉剧作为新创建的剧种,唱腔、形态、装扮没有任何套路,为了演好吉剧,评剧出身、戏曲功底深厚的杨俊英开始学习吸收二人转、京剧、川剧、晋剧等艺术品种的优长,“吉剧是以二人转为母体,二人转作为曲艺,一人分饰多角,更注重唱腔,但没有戏剧底子,五功四法基础没有,于是我们就得从其他戏种中吸取特点,融合自身特色。”杨俊英说,为了演好吉剧,哪怕一个简单的甩绢动作,如何甩得自然、漂亮,她也会反复琢磨,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琢磨一个动作。
终于,经过艰苦训练,主演青衣、闺门旦的杨俊英成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形象,《桃李梅》里的玉李、《玩会跳船》中的白月娟,《金水桥》中的银屏公主,《包公赔情》中的王凤英,特别是王凤英塑造得尤为真实生动,令人难忘,正如吉剧史研究专家杨世祥对她的评价:“她从特定人物出发,打破行当界限,以青衣为主,兼容老旦技巧,表演深沉细腻,充满激情,又层次分明,唱腔刚劲,声情并茂,水袖功融京评剧与二人转技巧为一体,娴熟优美。”
由于多年的艰苦练功,天气寒冷,自身也不知道保护,现在腿关节就是天气的报警器,疼了就是要变天气了,不过当听到吉剧就要振兴了,《吉剧集成》编撰工作正在进行中,杨俊英还是很高兴,“只要需要我们,用得上我们,我们就参与,毕竟我们的青春都洒在这里!培养新演员只要需要,我们都可以参与,因为现在的演员苗是好苗,但还得多修理才能成长。”
“其实回过头来看,还是比较值,几十年之后,现在吉剧《桃李梅》全国巡演,《包公赔情》也经常上演,我们还是留下了一些东西。”回顾自己的人生路时,杨俊英会笑着说自己当初怎么那么“傻”,那么去坚持呢。而处于那个时代的她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做好吉剧的“铺路石”,为后继者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