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反馈/客服|登录 |注册 主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吉林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
  • 业务咨询电话:
  • 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796855775
文化动态
  • 黄龙戏的春天
  • 发布人:吉林演出网 发布时间:2018-6-26

  •   1990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在北京人民剧场隆重开幕,在20天的演出活动中,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台优秀剧目汇聚一堂,让喜爱戏剧的观众们观摩到了众多名演员、精彩好戏和五光十色的舞台艺术。

      在这些剧目当中,来自吉林省农安县的黄龙戏剧目《魂系黄龙府》震惊了首都戏剧界。当时,评审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专家热情地说:“咱们中国人真了不起,一个县城就产生了这么个剧种,又产生了这样一台大戏,真是不容易。”

      作为新中国培育起来的剧种,黄龙戏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至今仍傲然挺立。它成长的路途并不平坦,在50多年中,曾多次历经困境。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中,黄龙戏日趋成熟,并迎来了复兴的春天。

      中国戏曲在南宋时期正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三次新兴剧种的集中爆发期,分别是清朝中叶、清末民初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龙戏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是吉林省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和吉剧、辽南戏、满族新城戏、阜新蒙古剧等新兴剧种同龄。

      这一批新兴剧种有着相似的特征,它们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语言或民族语言;有自己独具的音乐特色;还积累了自己独特内容的剧目、代表性的演员和观众。

      由于农安旧称“黄龙府”,“黄龙”戏便由此得名。1958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

      农安是辽金文化和北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农安浓厚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具有北方民族特征的地域文化。千年古城在往昔岁月中的一幕幕,都在黄龙戏里被倾情演绎着。作为一种以视、听手段直观阅读黄龙府千年画卷的独特方式,黄龙戏的创作题材——尤其是大型历史剧目大多反映了辽金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这与黄龙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农安辽塔掠影

      黄龙戏的历史渊源非常久远。它的唱腔音乐源于我国独有的皮影艺术。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人们用驴皮、牛皮或羊皮经过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等工序,制成通体透剔、四肢灵活的戏中“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幕布上,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就演绎成了“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东北的皮影戏有多个流派。其中,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的皮影戏被当地民间艺人俗称为“此地影”。辽金时期,皮影戏由冀东传入黄龙府,清朝末年,在长期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香调等融合的基础上,“此地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东北本地的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后,黄龙戏逐步形成了具有悠久的艺术传统、广泛的文化基础、和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戏种。它的音乐结构采用了乐段体,可以多次反复。整个乐调似影非影,既没有脱离“此地影”调的母体,保持了本地的乡土气,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

      在诞生之初,黄龙戏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个行当分腔。后来在多年的实践中,又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黄龙戏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分腔不在音区,而主要在唱法、旋律、和音色上。它的唱腔听起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极具表现力。

      正在排练的农安县黄龙戏剧团

      在农安县文化活动中心,记者目睹了黄龙戏剧团一场新剧目的排练。黄龙戏的器乐伴奏采用小型民族管弦乐队,主奏乐器是本地四弦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黄龙琴。为了加强艺术表现力,还增设了部分西洋乐器。

      从初创到辉煌

      1959年1月,农安黄龙戏剧团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得了公众的肯定。从此,一个崭新的剧种扎根在了东北大地上。同年7月,第二个黄龙戏实验剧目《珍珠串》上演。从1960年建团到1962年,剧团共创编了13个剧目,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反响热烈。

      黄龙戏精彩剧照

      上世纪80年代,农安黄龙戏剧团创造了现代剧目《无事生非》、《风雨菱花》等重要剧目,在各大戏曲类的汇演和评奖活动中中喜报连连。日趋成熟的黄龙戏声名远播,进入了飞跃发展的阶段。

      1984年,黄龙戏大型现代剧目《风雨菱花》舞台美术在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设计展会上获荣誉奖,这是黄龙戏第一次走出国门。

      1985年,黄龙戏被载入《中国戏曲年鉴》,在黄龙戏的发展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9年,由著名剧作家王福义创作的大型历史剧《魂系黄龙府》,登上了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的舞台,囊括了本届艺术节的各项大奖,一举夺魁。

      1990年,正在戏剧处境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经吉林省文化厅推荐,文化部审批,《魂系黄龙府》奉调进京参加中国二届戏剧节,对于黄龙戏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在演出过程中,一曲《魂系黄龙府》,让黄龙戏被誉为“民族瑰宝”,震惊了首都戏剧界。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曾说:“一个县级剧团,演出这样一出好戏,可以说是高水平的”。

      黄龙戏的代表剧目展示

      从此,黄龙戏一发不可收,又接连上演了《大漠钟声》 、《圣明楼》、《鹰格夫人》三部辽金历史剧,在国内都产生了轰动。

      困境中的坚守

      从1997年开始,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黄龙戏一度走向低谷,农安县黄龙戏剧团举步维艰。资金不足、拍戏经费紧张、演员青黄不接,没有演出场地和办公地点……黄龙戏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残酷考验。

      从2005年5月开始,农安县文体局开始启动黄龙戏的抢救工作,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借助全省的艺术创作力量,外聘导演,租借部分演员、灯光、音响等设备,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将这一濒危的剧种重新搬上舞台。

      新排演的黄龙戏《兀术与鹰格》在长春隆重上演,让观众们再次领略了久违的黄龙戏的独特艺术魅力,也引起了戏剧界的又一轮好评。

      在2006年进行的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中,黄龙戏剧团作为长春地区唯一一个保护剧种团体,以国家事业单位形式保留下来,还被列为改革试点单位,不仅职工解决了收入问题,剧团还有了专项的排练经费。

      2008年,黄龙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0年开始,农安县的黄龙府文化艺术节,给了黄龙戏一个复兴的平台,每年100多场的“送黄龙戏下乡”让这个独具魅力的地方剧种再次回到了老百姓的身边。

      2011年,农安县投资建设了黄龙大戏院,对于在为黄龙戏奉献过青春的人们,对于繁华褪尽后依然与黄龙戏相伴、相守的人们,这是最好的安慰。

      黄龙戏人在新建的排练厅中排戏

      如今,黄龙戏以及其他的新兴剧种正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黄龙戏人必须要紧随时代步伐,在坚守中不断超越自己。

      近年来,农安县一直在着力打造黄龙府文化建设,并将文化建设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通盘考虑。黄龙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团计划要在每一年都赶排一场大型剧目,并力争在三年之内打造一台精品大戏。还要利用新修的黄龙戏剧院,积极开展“以文补文”的活动,尽量创造黄龙戏的文化价值。今年,黄龙戏会很忙!

      结语:

      50多年来,黄龙戏在吉林省的文化舞台上演绎着命运的跌宕起伏。作为农安县的文化名片,黄龙戏是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综合性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瑰宝。从长远发展来看,一个剧种的重要标志就是它的唱腔音乐,做好黄龙戏乃至黄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块文化瑰宝走得更远,让黄龙戏这一独特的地方戏种在黄龙府厚重的文化滋养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