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反馈/客服|登录 |注册 主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吉林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
  • 业务咨询电话:
  • 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796855775
文化动态
  • 接地气才能有观众
  • 发布人:吉林演出网 发布时间:2017-3-13
  •     好的作品以情动人,以有血有肉的人物来打动观众。如何在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中深挖题材、塑造人物?目前正在北京参加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18台剧目无一不是以人民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自觉的艺术实践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讲好中国故事摒弃“空洞化”

        国家京剧院首次以京剧形式再现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要把这个意义深远、人物众多、矛盾激烈的历史事件搬上京剧舞台,并让观众接受与信服,困难并不小。为了专心创作,编剧孟冰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先后阅读了40本与西安事变相关的书籍和大量历史资料,梳理历史脉络,整理逻辑线索。随后,主创团队到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事变旧址、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止园别墅、骊山兵谏亭、蒋介石藏身处、五间厅等地采风,努力把握西安事变这个重大事件。一场戏写下来,孟冰总要反反复复改上很多次。最后,经过与主创、专家反复探讨,历时8个多月、易稿10余次后,最终确定了剧本。

        “一更里来天黑黑,掌起灯儿望儿归……”伴着《望儿归》的歌声, 一位老妇人站在村口眺望远方、期盼儿子归来的身影定格在每一位观众心中。中国评剧院评剧《母亲》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长达15分钟。“观众已经见惯了、厌恶了概念化、内容空洞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更加迫切地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说。

        《母亲》创作之初,主创人员曾多次前往剧中“母亲”原型邓玉芬生活的地区采风,找寻剧本的创作灵感。该剧编剧刘锦云介绍,全剧创作灵感来源于邓玉芬的一座雕像,其立在村口,望着山的那一边,手里拿着一双刚刚做好的军鞋,翘首盼儿归来。这个场景一下触动了刘锦云的内心,激发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剧中饰演“母亲”的评剧演员王平对角色感悟颇深。“这部剧的魅力在于,每个角色无论演多少遍,都不会感到疲倦。”王平表示,“‘母亲’这个角色十分丰满,即便是在村口的大树旁演出,没有大舞台的灯光与布景,依然可以让我很入戏。”

        寻找“沾泥土、带露珠、

        冒热气”的东西

        “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笆斗装了三升米,一送送到大屋里……”湖南省湘剧院的湘剧《月亮粑粑》讲述了山村女教师秦雅云在贫困山村黄荆树培养学生,30年间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彰显了普通人的中国梦。

        该剧编剧盛和煜注重通过生动、丰富、感人的细节,逼真传神、惟妙惟肖地诠释“妈妈老师”的精神底蕴。如给观众印象很深的“她和学生同唱月亮粑粑”“她为救学生腰负重伤”“一双花球鞋”等感人肺腑的生动细节,发挥了“以小胜大”的威力。为了打造一部精品,湖南省湘剧院的主创团队曾多次赴偏远乡村进行采风,并召开专家研讨会,集智攻关,精雕细琢,前后进行6次重大修改与打磨。“看戏的时候,能感受到主创人员潜入山野林间小道,钻探乡村生活的真实原浆,去寻找‘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东西。”评论家胡安娜说。

        儿童剧《红缨》创作期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主创团队同样面对关于历史题材的处理难题。“观众很熟悉《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而从一首歌到一个故事,如何进行创作并最终被观众接受,是一个新课题。”该剧导演马彦伟说。

        编剧慕星深入到王二小的家乡河北省涞源县,在小英雄当年英勇就义的崖壁边体验和还原当年严酷的战争环境和王二小的心理状态。马彦伟泡在博物馆、图书馆反复听《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他发现放牛娃王二小掩护的机关正是人民日报社的前身晋察冀日报社,这直接让他确定了该剧的故事主线。最终,一个放牛娃与晋察冀日报社的故事呈现于舞台,主人公王二小从人们脑海中的少年英雄人物,升华为革命年代对文化知识热切渴求的少年儿童形象。

        挖掘生活富矿

        突破创作难点

        豫剧《焦裕禄》自创作以来已演出400多场。焦裕禄的饰演者贾文龙表示:“焦裕禄这个人物很难演,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大家都知道焦裕禄的事迹,但如何把握他的人物个性还需要慢慢揣摩。”为此,贾文龙多次深入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全剧组甚至在兰考县创排40余天,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聆听群众讲述焦裕禄的故事,力求全面把握焦裕禄的内心世界。同时,为了在形象塑造上尽可能接近焦裕禄,贾文龙还专门制定了减肥计划。“豫剧《焦裕禄》一定要回归焦裕禄人物本身,人物形象塑造力求真实、人性化,绝不能将之塑造成‘高大全’的空泛形象。”贾文龙说。

        妇孺皆知的“八女投江”故事如何通过足尖艺术演绎?从2013年5月开始,辽宁芭蕾舞团组织了东北抗联史专题研讨会,辽宁地方党史专家和东北抗战史专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全体主创人员还前往牡丹江,到“八女投江”的故事发生地乌斯浑河采风,了解人物原型、战争背景、东北抗联历史等,为该剧排演做了扎实的准备。为在剧本创作阶段就打好基础,《八女投江》主创团队召开十几次创作会,先后拿出六稿剧本。在编排中,着重寻求准确的肢体语言表达,比如如何用芭蕾舞去展示战争、信仰,如何用舞蹈语言再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情景等。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主创人员重走长征路,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全州县,贵州省瓮安县、仁怀市茅台镇、遵义县苟坝镇、娄山关板桥镇、遵义市等地进行实地采访、体验生活,行程2000多公里,采访相关人员100多人次。话剧《兵者·国之大事》的主创团队多次参加军队组织的大型军事演习,到作战指挥大厅、地下指挥部现场观摩,还与基层官兵同住帐篷,全方位接触参演部队各个层面的指挥员、战斗员、科研人员和保障人员,切身认识到我军在军事变革中发生的变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创作素材。话剧《麻醉师》、淮剧《小镇》、舞剧《沙湾往事》等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多次赴基层采访采风、体验生活,收集一手资料,为剧目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来源:中国文化报)